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旅遊 > 文章内容 返回
中國暑期“文博場館熱”,如何更加吸引青少年
发布:2024-08-12

“雖然晚上六七點館裏依然人擠人,但在北京能免費‘打卡’自帶流量的大IP三星堆,無異於聆聽一場古今之間、地域之間的對話,無論是學術性還是觀賞性,都太值了!”觀看完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領略了200多件文物傳遞的古蜀文明之神秘恢宏後,一位青年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留下感言。

隨著暑期來臨,各地文博場館再掀熱潮,越來越多青少年將逛館、看展列在暑期計畫裏。然而,也有部分學生表示,參觀體驗伴隨著一些“小失落”:有的需求火熱搶不到預約票;有的特展難得一見,但門票動輒百元乃至數百元,經濟尚不寬裕的青少年難以“狠下心”購買;有的館主題小眾而有特色,但展陳過於老舊,內容設置、“講故事”方式缺乏吸引年輕人的元素……文博場館應如何更好迎接青少年的參觀熱情?怎樣進一步探索“適青化”方式,推動青少年的求知探索和場館的文化服務“雙向奔赴”?記者進行了採訪。

“寵粉”舉措頻出,展陳更有趣

“甲方每日下午5:30以前到家,遲到一小時罰款10元,晚上12點必須睡覺;乙方保證好好學習,熱愛勞動,增強獨立能力。”今春剛剛開館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三樓主展廳大屏上展示的一封“合同書”,引來不少青年駐足。綠格子稿紙上,一行行稚嫩的字體飽含親情。合同的“甲乙方”分別是有著“中國核潛艇之父”之稱的著名科學家彭士祿和他的外孫女彭瑤。

“科學家往往給人不苟言笑的感覺,但這件展品讓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變得立體了,展現了他們溫馨可親的一面。”在該館副館長孟令耘看來,採用年輕人易於理解、富有感染力的展陳語言,是將科學家故事講好的關鍵。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在展陳“適青化”上下足了功夫。這個暑假,在“萌生:從齊白石到黃永玉”展覽中,黃永玉的貓頭鷹、青蛙,齊白石的蝦等作品被製作成動畫小視頻,展廳裏回蕩著小鳥的歌聲、青蛙的叫聲、猴子的嬉鬧聲、潺潺的流水聲,為青少年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和聽覺盛宴。

“考慮到暑期將迎來學生參觀、研學高潮,我們專門策劃了‘萌生:從齊白石到黃永玉’這一展覽。展覽中,270餘件以動物為主題的繪畫與雕塑藝術作品與大家見面。策展中,我們特別考慮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弱化了美術史的脈絡,突出強調了展品的趣味性;在展陳設計和空間搭建的組織安排上,也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視角,如展廳裏穿插佈置了15張伊索寓言的插畫,都安放在相對低矮的位置,方便小觀眾們走近端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介紹。

吸引青少年觀眾的,還有數位化、資訊化的呈現方式。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球狀巨幕影片《中華科技文明展(序)》,從大禹治水、都江堰工程、二十四節氣與農時,到青銅器冶煉鑄造、子午線測量,一幅幅恢宏畫卷次第展開,使得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出場”直觀而震撼;在山西博物院,動畫裏的古晉國文物“晉公盤”中灌上了水,盤中的鴨子、魚、烏龜等活靈活現仿若遊動,讓觀眾頓覺文物設計之精巧;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不止運河”沉浸式體驗展讓觀眾仿佛坐在一艘大船上,隨著螢幕上的光影前進,體驗了一次徐徐展現的大運河勝景,遨遊時空、暢覽古今……

杜鵬飛表示,為提升青少年觀眾觀展互動性、趣味性,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活動。“例如,結合本館正在展出的‘摶埴之工: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藝術’特展,我們面向16歲以上觀眾開展‘手作之美:摶埴成器’陶藝泥塑體驗課;同時,邀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沐光室內樂團,為觀眾帶來‘喚醒18世紀音樂本能’音樂會。”

各地知名文博場館的活動也饒有趣味。浙江省博物館在畫家沙耆先生作品開展之際,組織小觀眾用植物材料創作植物油畫;陝西歷史博物館設計了“秦漢文明”系列主題課程,小觀眾在互動遊戲、趣味闖關賽、小組PK中感受古人生活起居、中醫文化、熏香文化等。

“雙向互動”有驚喜,參與門檻要降低

對各大場館的熱情“寵粉”舉措,青少年們反應如何?記者瞭解到,對不少青年學生而言,看展已經成為一種課餘文化生活方式,他們很歡迎這樣的展覽。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學生小東(化名)表示,隨著畢業季到來,身邊不少同學前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觀看畢業展,在前衛潮流的藝術空間裏“拍照出圖”並轉發分享。“大學生在觀展人群中占比較大,其觀展方式也在不斷影響藝術內部平衡與發展。例如,由於‘拍照打卡熱’,近些年衍生出了‘網紅館’。一些策展人和藝術家為滿足年輕受眾需求,愈發強調沉浸式展覽,當觀展人進入展館,就好像踏入了另一個時空。充滿新意的主題和作品一方面吸引觀展人,同時也引發了他們的深層思索,這是觀展人和藝術創作者攜手共進的體現。”

“週末如果閑來無事,我會去參觀附近的藝術館。會展中心辦畫展、河南博物院辦書法展,我都會去‘打卡’。”鄭州某高校大四畢業生小梁向記者表示,“觀展過程中,一些草書作品不好辨識,我就和朋友玩小遊戲——通過上下文和字形,猜猜是什麼字,然後用手機的識圖搜索工具來檢驗是誰答對了。”

很多博物館的大IP也讓青年們樂此不疲。北京師範大學一位本科生表示,自己最鍾愛的傳統文化IP除封神榜外,就是故宮文創:“它們既有設計感,又將古典美與現代美有機結合,特別有實用性。”北京化工大學一位本科生說:“印象最深的傳統藝術IP是‘沉思羅漢’,它是中國陶瓷博物館‘釉下加彩十八羅漢’中的一件,因其‘無語’表情而爆火,網路上被稱為‘無語菩薩’。類似的還有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彩繪陶縮脖俑’、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黃釉陶胡人俑’等,都以各種方式走近了青年。我想,這些推廣傳統藝術和文物的努力,可以讓傳統與現代交融,讓文物‘活’起來。”

然而,驚喜之外也有“小失落”。

“校園藝術館、博物館利用率和水準都較高,展覽也會定期更新,但是對新展的宣傳還顯不足,我們不能第一時間瞭解展覽什麼時候更新。此外,回饋學生需求的管道也不多。同城的文博機構展訊缺乏資訊統一整合管道,這讓我們可能會錯過一些有特色而小眾的展覽。”浙江一位大學生說。

“高票價阻礙了觀展,一些特展很重磅,但動輒100元以上的門票讓人望而卻步。”部分受訪學生表示。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王征告訴記者,學院面向全校師生開設了“大學美育實踐”課,組織學生到各美術館看作品、寫心得。“在此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比如像北京798藝術區等文化藝術街區,裏邊很多展覽更加貼近年輕人口味,但由於大部分是私人經營,不少都票價不菲。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費用較高而打消參觀的念頭,但如果不考慮票價因素,他們都很願意去看看。”

增進瞭解、拓展資源,創設“文化現場”

如何讓青少年和場館“雙向奔赴”乃至“同向同行”?

孟令耘認為,博物館首先需深入瞭解年輕觀眾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在主題選取上,可結合當代青少年關注的熱點話題,尋找科技、藝術、歷史與現代社會的交匯點以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策劃具有時代感和吸引力的展覽。“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吸引年輕觀眾關注和參與;與高校合作,開展校園巡展、講座等活動,邀請學生團隊參與展覽策劃和布展工作。此外,博物館現行的‘青年志願者’等專案需要更加精准地邀請專業領域青年學生,使其參與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和活動策劃,增強他們的歸屬感。”

“一是進一步發揮博物館‘文化現場’作用,豐富年輕觀眾體驗專案。‘劇本殺’現在越發流行,開發以博物館展陳內容為主題的‘劇本殺’,或可帶來更高的文化體驗價值。二是拓展傳播管道和資訊發佈方式,如在‘科學家地圖’小程式裏集成全國科學家主題博物館資訊,提供可玩、可看、可用的功能。三是通過與知名品牌合作,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IP衍生品,在保證產品品質前提下,追尋青年主題的‘正向流量’,如開發限量版紀念品、文創產品等。”孟令耘建議。

小梁則從校館合作角度提出建議:“不少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小劇場,可以開展講座、演出、播放視頻等,非節假日常常坐不滿,可以組織周邊學校學生集體觀看或聆聽、低收費或免費開設專場;在週末、假日,博物館社教人手緊時,則可以招聘更多大學生志願者充實力量。”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白謙慎表示,相比一些知名“大館”面臨預約票“一票難求”等現象,很多文物大省或文物大市的博物館,也有非常精彩的展陳,但參觀人數並不多。“如河北鄴城考古博物館、山東鄒城博物館等,都有豐厚的館藏資源和鮮明的特色。因此,一是建議本地學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研學等活動;二是希望館院在展陳更新、宣傳力度上進一步提升,吸引更多參觀者。這樣,既能滿足青年觀眾打卡小眾目的地時快速瞭解地方特色文化的需求,又能解決預約展館‘冷熱不均’的問題。”

孟令耘表示,青少年觀眾的觀展新特點、新需求,也對博物館資源聚合能力提出了新挑戰。“VR、AR等數位化技術手段可豐富展陳的直觀性、可感性、互動與體驗性,但技術投入需要不少資金支撐,博物館要在技術更迭、文化創新融合中找到平衡點。同時,為了讓講座、工作坊、互動體驗等活動更豐富多樣,可以積極尋求與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合作,共同打造符合年輕觀眾需求和興趣的文化產品及服務,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

上一篇:中國油價迎來年內最大降幅
下一篇:中國電子競技、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型消費快速成長
相關推荐
  • 國慶中秋假期後半程再迎小高峰:最後三天酒店預訂量同比翻倍增長
    链接阅读
  • 再創新高!雙節假期前半程交通出行人數約12.43億人次
    链接阅读
  • “乾隆花園”將向觀眾開放
    链接阅读
  • 中柬中秋晚會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链接阅读
  • “遇·鑒”文明交流互鑒活動走進希臘和義大利
    链接阅读
  • 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建成:翻越夾金山僅10分鐘,十一試運行
    链接阅读
  • 這裏不僅有喀納斯湖、可哥托海,還有“人類滑雪起源地”“中國雪都”引來八方客——“老外”吉馬的阿勒泰
    链接阅读
  • 到“黑龍江最美江段”看兩國風景,去距哈爾濱最近國家一級口岸訪互市貿易——感受鶴崗轉型的“國際範兒”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東盟峰會將接待特朗普,中美尋求避免貿易戰升級

2025-10-24

日本高市早苗面臨特朗普訪日帶來的國防抱負早期考驗

特朗普將赴韓國會晤習近平 作為亞洲之行環節

日本新執政聯盟計畫大規模支出,但不支持安倍經濟學2.0

2025-10-23

同花順前三季度淨利增85%,員工持股平臺已減持69萬股至少套現2.49億元

日本新首相將以皮卡車和大豆爭取特朗普支持

2025-10-22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