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久遠的歷史、廣泛而豐富的內容與複雜深厚的社會關聯性,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李守白在開幕式上發言
9月26日,第五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在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展廳開幕。此次展覽的主題為“變與不變——走向新時代的民間文藝”,力圖用創新的表達方式,展現當下傳統文化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可喜景象。展覽內容包括長三角名家大師邀請展、優秀作品徵集展和五大高校師生聯展三大版塊,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術家以及高校師生共同參與。
海派玉雕作品
長三角名家大師邀請展通過長三角民間文藝發展聯盟、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集中邀約,共有33位國家級、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參展。其中,來自上海的非遺專案涵蓋了上海剪紙、面塑、紫檀雕刻、海派玉雕、上海絨繡、鉤針編織技藝、絲毯織造技藝、南派鳥籠製作技藝、風箏製作技藝、撕紙等,充分展現了海派文化的獨特風格。
南派鳥籠製作技藝作品
現場展出的海派剪紙作品
優秀作品徵集展的100餘件非遺和民間工藝精品是從投稿的300餘件作品中通過專家初評和複評產生的。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窺見,在過去的十年裏,上海和長三角的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們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思路。
“他們的作品結合了現代審美和技藝,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無論是從素材、表現形式、主題立意、乃至新材料新形式的運用,都能真切感受到民間藝術從傳統出發,在當下時代的審美中對創新表達的價值探索。”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說。
五大高校師生聯展發動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大學、上海工藝美術學院、上海杉達大學和上海城建學院師生攜作品參與。圍繞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目標,不同院校作品各具風格,各有所長,部分作品還嘗試融入了AR、VR、MR技術,傳承基礎上的創新與改進,讓傳統技藝沒有隨歲月的流逝退出舞臺,反而激流勇進,通過鮮活生動的互動,呈現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與精神內核,講述著傳承者如何迎著時代的浪潮,秉持匠心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以全新的面貌奔向未來。
展覽現場
展廳中不僅有靜態的展品陳列,還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據悉,展期中每天都將舉辦非遺手工藝體驗活動,比如“傳統香道製作技藝”“桃山皮手工月餅製作”“金石傳拓技藝”“點翠工藝”等體驗專案。同時,還將開設有關中醫養生、寶玉石鑒賞、文玩收藏等大眾關注的專題講座,讓觀眾既能得到輕鬆愉悅的休閒體驗,也能汲取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自2012年舉辦首屆,每兩年一屆,今年舉辦第五屆。旨在通過搭建主題鮮明的民間藝術展示平臺,團結和凝聚上海民間藝術力量,發現和培養民間藝術人才。
本次展覽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長三角民間文藝發展聯盟共同主辦。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