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hilip Blenkinsop 報導 歐盟監管機構表示,將從7月5日起對進口到歐盟的中國產電動汽車(EV)徵收臨時關稅,但不溯及既往。
負責監督歐盟貿易政策的歐盟委員會宣佈徵收 17.4% 至 37.6% 的關稅,與 6 月份公佈的稅率幾乎相同。在企業發現最初公佈的稅率存在細微計算錯誤後,歐盟對稅率進行了調整。
這是在歐盟對汽車進口徵收 10%標準關稅的基礎上做出的調整。
什麼是臨時措施?
在歐盟反補貼調查開始後,如果歐盟委員會認為需要防止對歐盟產業造成損害,可以徵收最多九個月的臨時關稅。
臨時徵稅的期限最長為四個月,屆時歐盟委員會將決定是否徵收最終稅,即確定稅。就電動車而言,最後期限是 11 月 2 日。
只有在調查結束後徵收最終關稅時,才會徵收臨時關稅。如果最終關稅較低或未徵收,那麼臨時關稅將相應下調。在此之前,海關當局通常只要求進口商提供銀行擔保。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歐盟委員會已與中國官員舉行了技術會談,並表示,任何談判結果都必須有效解決有害的補貼問題。
在歐盟官方刊物公佈臨時關稅後,詳細介紹了正在進行的調查及其結果,中國和電動汽車生產商等利益相關方將在7月18日之前發表評論。他們也可以要求舉行聽證會。
歐盟委員會已經走訪了中國和歐洲的100多家汽車製造商,完成了大部分調查工作。
委員會的最後報告一般視為對其臨時調查結果的確認,並可能在收到評論意見後作出調整。
最終關稅通常略低於臨時稅率,這反映了對其中一些論點的接受。
一個新的因素將是特斯拉要求歐盟委員會為其計算單獨的關稅稅率。
作為中國對歐洲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商,中國希望獲得比配合調查的公司(20.8%)更低的稅率。
作為關稅的替代方案,出口商可以承諾以最低價格或高於最低價格銷售產品。十年前,中國出口商就太陽能電池板的問題同意了這樣的承諾。然而,汽車不是大宗商品,因此很難看出如何實施最低價格。
誰來決定?
在臨時階段,歐盟委員會擁有徵收關稅的全部權力,但它會徵求歐盟成員國的意見,並考慮它們的立場。歐盟成員國應在 7 月 15 日前提交其立場。
歐盟成員國在是否支持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的問題上舉棋不定,這凸顯了布魯塞爾在為其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案件爭取支持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因為中國政府威脅要採取廣泛的報復行動。
調查結束後,歐盟委員會可以提議徵收最終關稅,通常為期五年。
如果歐盟 27 個成員國中的特定多數反對,歐盟委員會的提議可能會受阻。特定多數是指代表歐盟 65% 人口的 15 個歐盟成員國。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出現多數反對的情況。
調查之後會發生什麼?
任何不在比亞迪、吉利和上汽抽樣組中的公司,如果希望承擔自己的責任,可以在實施最終措施後要求進行 “加速審查”。這種審查最多持續九個月。
如果措施不再必要或不足以抵消補貼,委員會也可以在一年後進行 “臨時審查”。
歐盟委員會本身也經常調查生產商是否通過出口零部件到其他地方組裝來規避關稅。對歐盟而言,如果從徵稅國進口的零部件價值占 60% 或以上,而組裝過程中的附加值不超過 25%,就存在這種規避行為。
企業可以在歐洲法院對這些措施提出質疑。中國可以將歐盟告上世界貿易組織。這兩種法律途徑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