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hilip Blenkinsop and Nick Carey 報導 歐盟國家在是否支持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的問題上搖擺不定,這凸顯出布魯塞爾方面在為其迄今最大的貿易案爭取支持方面面臨的挑戰。北京方面威脅要進行廣泛的報復。
據一位政府消息人士稱,德國汽車製造商去年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德國希望停止徵收關稅,而法國則是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但根據記者對歐盟各國政府進行的非正式調查,大多數國家仍在權衡不斷升級的貿易爭端的利弊。
這一問題將在未來幾周的諮詢投票中向成員國提出,這是對歐盟委員會在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中支持率的首次正式測試。歐盟是在沒有行業投訴的情況下啟動調查的,這是首例此類貿易案件。
該集團將於7月4日確認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等中國品牌,以及特斯拉、寶馬和其他西方汽車製造商的中國製造車型徵收高達 37.6% 的臨時關稅。
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會減緩汽車製造商在歐洲的擴張。
如果歐盟委員會在調查結束後提議徵收多年期關稅,歐盟成員國也將在 10 月份進行投票。如果代表歐盟 65% 人口的至少 15 個國家的 “特定多數 “投反對票,這些建議將被阻止。
占歐盟人口 40% 的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已表示將支持徵收關稅。
西班牙經濟部表示:“如果我們的公司受到損害,不能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歐洲必須捍衛自己。”
然而,捷克、希臘、愛爾蘭和波蘭仍在就這一問題進行辯論,官方和政府消息人士稱,比利時有一個看守政府,荷蘭本周才成立政府。
負面影響
德國強調需要與中國政府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德國的汽車製造商表示,徵收關稅是錯誤的做法,其負面影響大於任何好處。
作為影響談判的最後努力,德國汽車協會7月3日敦促布魯塞爾放棄關稅。
反對者說,增加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成本有損歐盟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特斯拉已表示將提高價格。
中國政府的報復措施可能會對歐盟出口的白蘭地、豬肉或豪華汽車徵收額外關稅。
歐盟委員會表示,需要徵收關稅來抵制廉價貸款、土地和原材料以及其他補貼,目標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是像美國計畫的100%關稅那樣將中國汽車製造商拒之門外。
徵收關稅還能讓歐盟在與中國政府的談判中獲得籌碼,推動生產商在歐盟生產汽車。
智囊團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 Hosuk Lee-Makiyama 說,無論哪種方式獲得明顯多數,都會給關稅反對者或支持者壯膽。他補充說,調查結束後的最終立場將取決於中國政府在談判中的提議。
他說:“如果屆時進行表決,就意味著談判失敗了。”
對半打貿易專家的採訪顯示,電動汽車調查可能只是歐盟對中國政府強硬立場的開始,因為中國的綠色和科技公司落後於全球競爭對手。
他們指出,4 月份發佈的一份長達 712 頁的關於中國國家干預和補貼的最新報告是布魯塞爾採取強硬態度的最有力信號。
這份檔是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所撰寫的篇幅最長的報告,表明歐盟委員會已經從十年前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調查中吸取了教訓,當時歐盟委員會沒有徵收關稅,而歐盟自己的產業卻崩潰了。
它提供了證據來支持其關於中國不按相同規則行事的論斷,並對鋼鐵等傳統行業以外的更廣泛行業進行了研究,包括半導體、電信設備和可再生能源。
這就為未來的案例敞開了大門。
經濟智庫Bruegel的高級研究員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指出,這份報告為歐洲政策如何以及為何改變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毫不掩飾地說,這份報告也是特別為德國總理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