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oe Cash 和 Ryan Woo 報導 中國方面稱,在雙方同意就可能的妥協方案進行談判之後,中國希望歐盟取消7月4日前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徵收臨時性關稅的計畫。
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的臨時性關稅最高可達38.1%,將於7月4日生效,原因是歐盟正在調查其所謂的過度和不公平補貼。
歐盟委員會表示,本周將在布魯塞爾與中國官員舉行技術性會談。
“歐盟方面強調,任何調查結果的談判結果都必須有效解決有害補貼問題,”歐盟委員會一位發言人說。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表示,中國也需要“做出嚴肅的行動和進展”。
中國多次呼籲歐盟取消關稅,並表示願意進行談判。北京不想捲入另一場關稅戰,仍對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感到不滿,但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護中國企業。
分析師和歐洲貿易遊說團體強調,中國必須願意做出重大讓步,才能參與談判。
布魯蓋爾(Bruegel)——一家有影響力的歐盟事務智庫——高級研究員艾莉西亞·加西亞·赫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懷疑,在法國6月30日和7月7日的選舉之前,計畫中的限制措施可能不會被取消。
“委員會無法改變它已經考慮了數月的決定,”她補充說。“是的,中國正在向成員國施壓,但他們需要以多數票反對委員會。”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將在11月2日結束反補貼調查後做出最終關稅決定。
中國商務部沒有立即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談判是‘積極信號’”德國最大工業協會BDI的負責人西格弗裏德·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表示,雙方將舉行會談是一個“好兆頭”。
“你知道那句老話:只要還在談判,就不會互相開槍,”他在接受德國公共廣播電臺德廣(Deutschlandfunk)採訪時說。
魯斯沃姆還擔任德國綜合企業和汽車供應商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的董事長。他表示,對於一個主要出口國來說,關稅是最不需要的東西。
與此同時,布魯塞爾對中國汽車徵收不同程度關稅的做法表明,經過了深入分析,這不是對中國整個汽車行業一視同仁的舉措。
與此同時,德國商會(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中國分會執行董事馬克西米利安·布特克(Maximilian Butek)表示,除非中國消除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所指出的所有問題,否則7月4日之前取消初步關稅的可能性“為零”。
由於擔心中國以生產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可能會導致廉價商品氾濫,歐盟的貿易政策正變得越來越保護主義。隨著國內需求疲軟,中國企業正試圖擴大出口。中國已否認存在不公平補貼或產能過剩問題,稱其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得益於技術、市場和產業供應鏈方面的優勢。
“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展開調查……我就有一種直覺,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地緣政治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
武裝並準備就緒
儘管呼籲進行談判,但北京也表示,如果歐盟不退讓,已準備好反擊措施,並認為布魯塞爾應對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負全部責任。
中國已對歐盟豬肉進口啟動反傾銷調查。中國還準備對歐洲的乳製品徵收反補貼稅並對大排量汽油車徵收關稅。
中國當局已通過官方評論和對行業人士的採訪暗示可能採取的報復措施。“北京很可能將對歐洲產的發動機排量為2.5升或以上的汽車徵收高達25%的關稅,”柏林中國研究機構MERICS的首席分析師雅各布·岡特(Jacob Gunter)說。
“豬肉和乳製品已經在談判桌上了,很可能會有更多的農業產品受到威脅,”他補充說。
“在歐盟方面,有許多正在進行的調查……因此,我們應該預期會有針對從醫療設備到機場安檢設備再到鋼管等中國產品的某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