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lbee Zhang 和 Ella Cao 報導 中國商務部6月17日宣佈,對中國從歐盟進口的豬肉及其副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此舉似乎主要針對西班牙、荷蘭和丹麥,以回應對本國電動汽車出口的限制。
商務部宣佈的調查將集中在用於人類食用的豬肉上,包括新鮮、冷凍和冷藏的整塊豬肉以及豬腸、膀胱和胃。調查將於6月17日開始。
商務部表示,此次調查是由中國畜牧業協會於6月6日代表國內豬肉行業提交的投訴引發的。
在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宣佈從7月起對中國進口汽車徵收最高38.1%的反補貼稅之後,全球食品公司一直高度警惕中國可能徵收的報復性關稅。
上月末,官方媒體《環球時報》援引一位“業內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中國企業計畫要求當局對一些歐洲豬肉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
隨後,該媒體在6月8日又發佈了第二份報告,要求官員們調查歐洲的乳製品進口。
此前,中國官方通過官方媒體的評論和對行業人士的採訪暗示可能採取報復性措施。
歐盟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歐盟並不擔心中國啟動調查,並告訴記者,歐盟將適當干預,確保調查符合所有相關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然而,西班牙呼籲進行談判,以避免中國對其豬肉出口徵收關稅。
根據海關數據,2023年中國進口的約60億美元豬肉中,歐盟的份額超過一半,其中約四分之一來自西班牙。
去年,荷蘭和丹麥分別向中國出口了價值6.2億美元和5.5億美元的豬肉產品,分列二、三位。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本月早些時候前往西班牙,會見官員,就在歐盟宣佈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否受益於扭曲的政府補貼決定之前。“這不會是第一次在一個司法管轄區宣佈調查後,另一個司法管轄區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的例子,因此考慮到歐盟對電動汽車的調查,這並不令人意外,”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庫倫德(Jens Eskelund)說。
“自由和開放的市場依賴於基於規則的貿易行為,”他補充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導致廉價產品湧入歐盟,包括電動汽車,這標誌著西方與北京的貿易戰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這場貿易戰始於2018年華盛頓的進口關稅。
歐盟的貿易政策越來越傾向於保護全球範圍內中國生產導向型、債務驅動型發展模式的負面影響。
政府通常會對進口商品徵收反傾銷稅,當他們懷疑該商品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以保護國內企業。
在調查期間,歐洲的豬肉生產商應該能夠繼續免稅向中國出口,等待中國方面的決定和關稅宣佈。商務部表示,調查應在2025年6月17日前完成,但如果需要延長,還可以再延長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