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綜合 William Schomberg 報導 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英國全國大選無論誰贏得政權,除非提高稅收,否則幾乎沒有增加支出的餘地。
反對黨工黨在民意調查中遙遙領先,指責執政的保守黨監督了14年的經濟失敗。
作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英國似乎正在擺脫淺度衰退,但仍受到英國脫歐、COVID大流行和2022年能源價格飆升的餘震影響。
英國經濟增長緩慢。
自2010年保守黨在前領導人戴維·卡梅倫的領導下執政以來,英國經濟一直萎靡不振。
最近的增長得益於大量移民潮的影響,但自2022年初以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直沒有增長。
財政大臣傑裏·米亨特(Jeremy Hunt)指出,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英國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快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儘管幅度很小。
但自2020年初冠狀病毒大流行以來,英國的經濟表現一直是七國集團(G7)經濟體中除德國外最弱的。
英國生產力薄弱,過去14年中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同類國家的每小時工作產出增長緩慢。但企業投資水準低、英國脫歐的貿易壁壘、公共投資不足以及技能培訓方面的問題都被認為是導致英國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因素。
到2022年,英國企業投資略低於2016年的水準,與七國集團其他經濟體相比,增長率平均低14%。
兩個主要政黨都承諾提高生產力,保守黨重點關注政府去年宣佈的企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工黨則承諾加大對綠色技術的投資。
提高收入
生產力表現不佳導致英國的工資自2007-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幾乎持平。英國家庭的實際可支配收入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在過去20年裏,英國工人經通脹調整後的工資增長一直落後於大多數其他七國集團國家。
根據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經濟績效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和納菲爾德基金會(Nuffield Foundation)在1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英國中等收入人群的貧困程度比德國同齡人低20%,比法國同齡人低9%。
未來的公共開支將受到緊縮
2020年,由於政府應對COVID大流行,公共支出激增。到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能源價格暴漲,為保護經濟而提供的補貼也推高了公共支出。
雖然英國的公共開支在經濟產出中所占的比例高於美國,但卻低於德國和法國,這導致了醫療和教育等服務的緊張。
本屆政府的財政計畫依賴於未來幾年進一步削減許多公共服務,以使最近的減稅措施符合其債務承諾。然而,許多預算專家表示,考慮到公共服務已經面臨的壓力,這些開支削減看起來並不現實。
注重稅收
英國的稅收負擔已升至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準,但仍低於其他歐洲大國。
蘇納克因稅負過重而受到保守黨內部的抨擊,他表示希望在近期削減國民保險稅率的基礎上再接再厲,而工黨則表示不會提高主要稅率。這些立場引發了下屆政府如何應對改善公共服務和穩定公共財政挑戰的問題。
債臺高築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英國的公共債務水準也因 COVID 大流行和能源價格飆升而急劇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顯示,英國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繼續上升。
IMF本周表示,英國、美國、義大利和中國亟需採取政策行動,解決支出與收入之間的根本性失衡。
保守黨和工黨都承諾確保官方預測顯示債務負擔在五年滾動期結束時有所下降,儘管採用的衡量標準與IMF略有不同。考慮到增加支出的要求和兩黨的稅收承諾,降低債務水準看起來很難實現。
不活動問題
推動經濟增長、讓更多資金流入政府國庫的方法之一,就是解決英國失業或求職人數居高不下的問題。在七國集團(G7)中,英國是唯一一個勞動適齡人口中失業人口比例仍高於疫情爆發前的國家,這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