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Gloria Dickie and Alison Withers 報導 從澳大利亞到肯雅再到墨西哥的海岸線上,世界上許多色彩斑斕的珊瑚礁都變成了鬼魅般的白色,科學家們週一說,這相當於過去三十年中的第四次全球白化現象。
據世界頂級珊瑚礁監測機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礁觀測站稱,自2023年2月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表層水變暖,至少有54個國家和地區的珊瑚礁出現了大規模白化現象。
白化現象是由水溫異常引發的,水溫異常會導致珊瑚排出生活在其組織中的五顏六色的藻類。沒有藻類為珊瑚提供養分,珊瑚就無法生存。
珊瑚礁觀察協調員德裏克·曼澤洛說:“全球海洋中超過 54% 的珊瑚礁區域正在經歷白化程度的熱應力”。
最新的全球白化事件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國際珊瑚礁倡議(ICRI)聯合宣佈的,國際珊瑚礁倡議是一個全球性的政府間保護合作組織。要將一次白化事件認定為全球性事件,必須在365天內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海洋盆地都發生嚴重的白化現象。
與今年的白化事件一樣,前三次白化事件:1998 年、2010 年和 2014至2017 年,也都與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相吻合,厄爾尼諾氣候模式通常會帶來較高的海水溫度。由於氣候變化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去年的海水表面溫度打破了自 1979 年以來的記錄。
珊瑚是群居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的碳酸鈣分泌物形成堅硬的保護性支架,是單細胞藻類的家園。
科學家們擔心,世界上許多珊瑚礁將無法從劇烈、持久的熱壓力中恢復過來。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洛倫佐·阿爾瓦雷斯·菲利普說:“對我們和科學界來說,目前發生的情況都是全新的”。
阿爾瓦雷斯·菲利普補充說:“我們還無法預測受到嚴重壓力的珊瑚會有怎樣的表現”。
早先的科學模型預測,當全球變暖達到比工業化前溫度高 1.5 攝氏度(2.7 華氏度)時,世界上 70% 到 90% 的珊瑚礁可能會消失。迄今為止,全球已升溫約 1.2 攝氏度(2.2 華氏度)。
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22 年的一份報告中,專家們認定,僅 1.2 攝氏度的升溫就足以嚴重影響珊瑚礁,“大多數現有證據表明,在這一溫度下,以珊瑚為主的生態系統將不復存在”。
今年的全球白化事件進一步加重了科學家們對珊瑚面臨嚴重危險的擔憂。
生態學家大衛·奧布拉說:“我們已經越過了珊瑚礁的臨界點”。
奧布拉補充說:“珊瑚礁正在走向衰退,我們無法阻止,除非我們真正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推動氣候變化”。
根據國際珊瑚礁倡議科學網路2020年的評估,珊瑚礁每年提供約2.7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包括吸引遊客、保護沿海社區免受風暴潮侵襲、支持沿海漁業等。
全球白化現象可能是最嚴重的
隨著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白化現象調查的不斷深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家預計,這次全球白化現象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
去年 8 月,由於沿海海面溫度徘徊在比正常溫度高 1 攝氏度(1.8 華氏度)到 3 攝氏度(5.4 華氏度)之間,加勒比海珊瑚礁經歷了大範圍的白化。隨後,在該地區工作的科學家們開始記錄整個地區大規模死亡的情況。
阿爾瓦雷斯·菲利普說:”從鹿角珊瑚到腦珊瑚,在一些珊瑚礁中,你潛水時能看到的一切都變成了白色。我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白化現象”。
阿爾瓦雷斯·菲利普補充說,如果海水冷卻,白化的珊瑚可以恢復,但一些加勒比珊瑚受到的壓力太大,即使冬季氣溫下降,它們仍在繼續死亡。
曼澤羅說,遭受極端高溫衝擊的佛羅里達珊瑚甚至來不及漂白。
“它們壓力過大,直接死亡並脫落組織。”曼澤洛說。
南半球的夏季於 3 月結束,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珊瑚礁也開始受到影響。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珊瑚生物學家尼爾·坎廷說,最近幾個月來,大堡礁內遭受熱壓的珊瑚礁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許多珊瑚礁的顏色正在逐漸變淡。坎廷指出,海洋熱浪比正常夏季最高溫度高出約 2.5 攝氏度(4.5 華氏度)。
最近的空中調查顯示,大堡礁海洋公園地區近一半的珊瑚礁出現了 “非常嚴重 “或 “極端嚴重 “的白化現象。
這使得大堡礁在短短九年內發生了第五次白化現象,遠比科學家預計的到 2030 年代每十年兩次的頻率要高得多。
奧布拉說,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肯雅和塞舌耳附近的印度洋珊瑚礁也出現了白化現象,不過沒有2016年那麼嚴重,這要歸功於今年季風提前發生變化,導致天氣轉涼。
奧布拉說:”該地區的珊瑚所承受的壓力可能小於本來可能承受的壓力,這是非常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