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視聽創作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將直接對電影生產帶來深刻影響。”兩會期間,中國政協委員、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總編輯王平久表示,推動電影強國建設,必須依靠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的創新應用。
傳統翻譯速度慢、成本高,難以滿足海量中國網路文學作品的翻譯需求。科技創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AI寫作、AI翻譯、AI繪畫、AI製作視頻……在文藝創作領域,人工智慧可以發揮哪些效用?今年中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就人工智慧應用的話題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
人工智慧已對創作產生巨大影響
人工智慧技術虛實結合、形態多元、應用廣泛、潛力巨大,在電影創作的全流程和電影產業的全鏈條都具有廣泛創新空間。積極推動藝術家、創作者與科學家、工程師的聯動,加強探索人工智慧在工業化體系建設的應用,切實推動人工智慧在降本增效、優化行業管理水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例如《流浪地球2》《傳說》等電影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對影片中人物形象、聲音的塑造,一些網路短片則直接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完成。
應當儘早建立適應電影發展需要的人工智慧專門人才培養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對接行業需求,吸引多方人才。加強對人工智慧影像人才的培養,為中國電影儲備新銳力量。
中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說,絲綢紡織行業的全球首款花型設計模型就是從海量數據中“抓取美的規律”。該模型深度學習全球數百位頂尖藝術家的上萬幅作品,集合50萬花型資料庫、300多種AI圖像演算法,可以為全世界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獨特絲巾且不重樣。
屠紅燕建議,支持絲綢紡織行業建設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創新平臺,賦能行業在垂直細分領域模型建設等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的高效開發與快速落地。
人工智慧寫作和翻譯,已然對文學產生巨大影響。
今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佈《2023中國網路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重點關注了人工智慧對網路文學行業的多方面影響,認為人工智慧正在掀起一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2023年7月,首個網文大模型“閱文妙筆”的應用端作家助手妙筆版發佈,可幫助作家生成角色設定、情景描寫等。
為了推動網路文學走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吳義勤建議,推進人工智慧翻譯的產學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語種市場。他提到,借助人工智慧,網文的翻譯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但是,小語種這塊還不成熟。因此還需要對AI進行訓練。”
他認為,要保障作品的語言風格、文化內涵和本地化適應性,以此提升整體內容的翻譯品質,讓不同母語的海外用戶都能通過閱讀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在擁抱技術便利的同時完善監管機制
今年中國兩會,郝戎、張繼、許寧、靳東等20位中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關於貫徹版權強國戰略切實做好全媒體條件下新文藝產品版權保護的建議》,其中提到,人工智慧技術生成的新文藝產品版權界定和創作歸屬亟須明確。
這份聯名提案提到:“隨著ChatGPT、Sora等人工智慧技術持續變革,其生成作品的版權和創作歸屬的界定問題變得尤為複雜。一方面,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是對人類過往作品的融合與再造,難以區分其原創性,更難以明確其是否受現有版權法律體系的保護;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生成式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也處於模糊地帶,需要考慮作品生成過程中平臺方、使用方所投入的創作程度來判斷,就現行法律體系而言並無明確的判斷標準。”
“AI技術有巨大的空間、廣闊的天地,我們現在要在完善法規體系、完善監管體制,以及版權界定方面做很多技術性的工作。”吳義勤也提出了對AI潛在風險的思考。
中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也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加快推進出臺人工智慧法,完善人工智慧演算法治理體系。
張毅提到,AIGC大模型具有基於海量數據進行自學習特性,迭代快,其在垂類領域應用也在快速多樣化,難以為現有監管體系和技術工具覆蓋,從而產生監管真空或失焦的情況。
“針對產業鏈上各主體,採取權責相統一原則,根據不同主體對於人工智慧系統的控制力度來加諸相應的合規義務。將人工智慧和演算法技術按風險等級進行劃分並採取不同監管措施,並設置事前、事中和事後全生命週期監管措施義務。”張毅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