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文學 > 文章内容 返回
將戲棚文化傳承下去
发布:2024-02-29

在香港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戲棚,每逢神誕或傳統節日就會在各區見到它的蹤影。這個以竹木臨時搭建的流動表演場所,除了為市民提供娛樂外,對許多老一輩來說,更是承載陪伴他們成長的集體回憶。

不過,時代變遷,戲棚文化好似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有人指摘其老土,有人指摘它的去向就是博物館。

為了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傳下去,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2023”,月前在維多利亞公園搭建的大型戲棚舉辦“太平處處是優場——維園粵劇戲棚匯演”,本地多個粵劇團聯合資深粵劇名伶新劍郎、龍貫天、羅家英等粵劇演員帶來表演,觀看者眾多,重現昔日市區棚戲的地道文化。

不用一釘一鉚的中國建築智慧

戲棚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用一釘一鉚,隨建隨拆,這是一種集力學和工程學於一身的技術。搭建戲棚沒有圖則,全憑搭棚師傅經驗,“以心為圖,以眼為尺”,搭建過程中只使用竹子、杉木、篾帶等基本材料,並借助鋸子、錐子、手套等簡單工具,在數周甚至數天內,靈活地搭建出容納少至百餘、多至數千觀眾的戲棚,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智慧。

搭棚技藝在中國有悠久歷史,據研究早於隋代已有京城紮棚看戲的情景,漢代的百戲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撐起的“棚閣”,是竹戲棚的雛型;至宋代更有搭建臨時戲棚的文字記錄。清代以來,隨著神功戲及地方戲曲蓬勃發展,各地對臨時戲棚的需求大增,不少搭棚師傅到各鄉村謀生,逐漸發展出獨有的戲棚搭建技藝。

“太平處處是優場——維園粵劇戲棚匯演”

香港有關戲棚最早的歷史記載出現在十九世紀末。早年香港鄉郊面積廣闊,每逢神誕、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特別的日子,香港不同的社區,尤其是新界的鄉民或漁民,以及粵語地區一帶的廣府、潮州和海陸豐等族群,除了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之外,都會聘請搭棚師傅搭建戲棚,“請神看戲”,配合神誕節慶的祭祀性質,祈禱年節風調雨順,故戲棚上演的大戲被稱神功戲,娛神娛人。

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城市蓬勃發展,又開始興起市區搭棚演出,一些在市區運動場搭建的戲棚,幾乎常年無休,是不少年輕粵劇演員職業生涯的起點,成為香港地道文化的獨特景致。

香港戲棚搭建技藝的傳承,亦因本地以神功戲酬神祭祀的傳統而得以延續、壯大。

早期的戲棚以竹木結構為主,常用的竹枝非常講究,俗稱“茅竹”,均要生長三年才有足夠粗度作搭棚之用。加上竹枝的輕盈和柔韌性高,就是遇上竹棚倒塌,相對傷害性較低,而且便宜得多。棚頂及棚身鋪上葵葉,整體上已初具現今戲棚的形制及規模。後來由於戰亂,部分搭棚師傅從廣東肇慶、東莞、寶安等地遷至香港定居,並把他們的技術與香港本地的戲棚工藝結合,經歷幾代傳承及改良後,發展成現時所見的戲棚建築形態。

築棚結構嚴密,穩打穩紮,戲棚搭建技藝後來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香港容許搭戲棚的地方亦很有彈性,沙灘、球場,甚至懸崖邊都可以搭戲棚,屹立崖邊、每天抵受海風大浪的蒲臺島戲棚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戲棚搭建技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棚除了是一個酬神場地及表演舞臺,亦為人們提供有瓦遮頭的休息空間。以往戲班搭紅船到鄉鎮演出是一件盛事,鄉民不惜走幾裏路來看戲,散場後要在晚上回村頗為危險,加上酬神活動通常歷時數天,每天來回甚不方便,所以戲班設有“天光戲”演出,讓鄉民可以通宵看戲,又或在戲棚內休息到天亮才回鄉,可見戲棚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沒人入行難以傳承

多年以來,戲棚內上演的神功戲一直面臨觀眾老化的問題,同時,隨著戲棚師傅年華老去,沒有新血入行的情況下,懂得搭建戲棚的人買少見少。

作為曾經的粵劇搖籃,發展到如今,香港商業性質的棚戲不復存在幾十年,節誕願意搭傳統戲棚上演神功戲的組織者也愈來愈少。根據學者陳守仁統計的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香港粵劇神功戲在不斷收縮,從最初每年近30個戲班演出305天,到今年只有11個戲班上演145天。上世紀70年代中,經濟發展,當時的政府以消防條例、噪音問題、以及搭戲棚演戲或佔用青少年運動場地等為由限制其發展空間,加之現代戲院的興建,新光戲院、香港大會堂等漸次而生,從而令本地戲棚生存空間漸窄。

如今,懂得搭建戲棚的人買少見少

目前香港只餘下兩間戲棚搭建公司,戲棚師傅僅20餘人,資深戲棚搭建工程統籌更是屈指可數,人稱“棚婆”的張雪英便是其中之一。她說搭戲棚工資不算高,又要日曬雨淋,甚少有年輕人願意入行。“試想要爬到十幾層樓高,在烈日下四十多度,朝六晚八地工作,很多時候工作地點在新界甚至離島,未必會有人願意做。最要命的是神誕或盂蘭勝會有指定日期,必須在死線前完成搭建,即使紅雨、黑雨也要趕工,風雨不改兼且沒有假期,無人入行確實可以理解。不過跟粵劇一樣,我們是靠師傅口傳耳授,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戲棚紮篾的方式千變萬化,全憑師傅經驗而建,如果無人繼承下去,相信總有天會失傳及消失。”

不單搭棚師傅缺人,現在棚戲安排整體演出也多了困難。傳統上,到戲棚演神功戲是粵劇演員磨練上位的必經階段,不少二、三線演員也是在戲棚演日戲受到肯定,他日才能成為老倌。但近年多了培育粵劇新演員的計畫,新人可以跳過以往靠演棚戲學習及磨練的階段,直接擔正做老倌。加上新冠疫情複常後演出機會增加,演員不愁沒工開,變相令年輕演員偏向選擇較舒適的戲院出演。

香港戲棚文化的傳承不容樂觀

不過,戲棚環境熱鬧,音響設備未及戲院,但反而有助訓練演員的聲線控制和表演技巧。據戲棚統籌林群翎介紹:“戲院是密封空間,聲音會困在裏面,現場觀眾大多安靜不發聲。在戲棚卻熱鬧得多,除了因為環境音響不及戲院設備齊全,台下觀眾邊看戲邊聊天,氣氛較隨意輕鬆、平易近人,加上棚中牛角扇嘶嘶沙沙的聲音、鋅鐵頂被風吹起的響聲、棚外街外的環境聲,在眾多雜聲伴隨之下唱戲,難度其實是很高的。”

對於林群翎的說法,粵劇名伶龍貫天也大表贊同:“戲棚經驗著重即興,往往是要考即場反應,對於演員來說是很寶貴的經驗,讓他們學會承受和應對舞臺上預計以外、突如其來的壓力。粵劇演員的臨場應變功夫其實大多由戲棚而來。”

為了讓有“南國紅豆”之譽的粵劇後繼有人,香港社會各界近年來付出了很多心力,戲棚也漸漸打入了年輕一輩的生活之中。除了這次戲劇節的大型匯演外,2019年的《戲棚》紀錄片,導演花了兩年時間走訪九個戲棚,帶領觀眾從戲棚師傅、鄉民和劇團的不同角度探視戲棚文化,影片榮獲提名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令“戲棚”一詞在過去一年經常活躍於文藝界以及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文化研究人蔡啟光亦花了十年編撰書籍《香港戲棚文化》,希望推廣這項對香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戲棚在社交媒體的曝光率大增,戲棚變成“#戲棚”,似乎成功令大家重新思考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幾近式微的香港戲棚文化,將來會以怎樣的形式傳承下去呢?

來源:東方文化雜誌

上一篇:多數韓國實習醫生頂住壓力不結束罷工
下一篇:英國去年醫療保健人員簽證幾乎翻了一番
相關推荐
  • 新書《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發佈 首次公開百餘幅珍貴圖片
    链接阅读
  • 中國文字的古典品性
    链接阅读
  • 中國書法藝術的“自然”觀
    链接阅读
  • 中國木拱橋:“只此青綠”間,長虹淩空起
    链接阅读
  • 中國網路文學海內外受關注
    链接阅读
  • 惠特曼:塑造美國“靈魂”聲音的先知詩人
    链接阅读
  • 中國網路文學“圈粉”海外讀者
    链接阅读
  • “中文熱”催生英國中英雙語幼稚園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干預後,加沙戰爭距離結束還有多遠?

2025-10-05

比特幣突破 12.5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

歐盟將削減鋼鐵進口配額,將關稅提高至 50%

2025-10-02

特朗普限制簽證促使美國公司考慮將更多工作轉移到印度

2025-09-30

特朗普對木材進口加征10%的關稅,對櫥櫃和傢俱加征25%的關稅

特朗普的聯合國演講引發歐洲對全球共同承諾的焦慮

2025-09-28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