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漢語成語。
釋義: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唇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佈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注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骃、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春秋時,晉國的鄰近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舉兵攻打虢國,但要打虢國,晉國大軍必須經過虞國。
晉獻公於是用美玉和名馬作禮物,送給虞國國君虞公,請求借道讓晉軍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但虞公貪圖美玉和名馬,還是答應給晉獻公借道。
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依靠呀!虢國和虞國兩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一旦晉國滅掉虢國,虞國一定會跟著被滅掉。這樣的道理,您怎麼就不明白?請您千萬不要借道讓晉軍征伐虢國。”
可虞公不聽諫勸。宮之奇見無法說服虞公,只得帶著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國。
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藉口整頓兵馬,駐紮在虞國,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
目光短淺的虞公只看見眼前的利益,看不出虢國的存亡與虞國有密切的聯繫,成了晉國的俘虜。
來源: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