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鋰電子公司相繼破產,這家化工企業7年鋰電夢碎。
近日,中化國際(600500)公告稱,受外部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公司控股子公司寧夏中化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鋰電”)經營業績處於持續虧損狀態,已出現資不抵債且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為避免經營和財務狀況持續惡化導致破產清算等情況,公司董事會同意寧夏鋰電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時授權公司管理層在有關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具體組織實施對寧夏鋰電的破產重整相關事宜。
寧夏鋰電是中化國際的控股子公司,後者持有其94%的股權。截至2025年6月30日,寧夏鋰電資產總額為24393.57萬元,負債總額為28832.64萬元;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8813.65萬元,淨虧損2158.12萬元。
中化國際稱,公司對寧夏鋰電的長期股權投資及債權預計無法全部收回,預計會對公司當期損益產生一定影響。
這是中化國際今年宣佈的第二家鋰電子公司破產。今年4月,中化國際子公司駿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駿盛新能源”)進入破產程式。8月,中化國際完成了對駿盛新能源股權的轉讓。駿盛新能源主營軟包動力電池,覆蓋LFP、NCM等技術路線。
駿盛新能源曾在中化國際鋰電佈局中佔據重要位置。2018年9月,中化國際與駿盛新能源、博郡汽車簽署投資合作意向協議,聯合推動更高性能三元鋰電池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其中,中化國際計畫總投資100億元助力駿盛新能源在江蘇淮安的動力電池生產工廠,新增10條電芯及電池包研發和生產線。同年10月,中化國際完成了對駿盛新能源的並購,正式切入鋰電池領域。
中化國際當時表示,未來計畫將圍繞正極材料、鋰電池、電池回收打造新能源生態圈,構建“新能源汽車能源管理方案供應商”。同時提到,儘管目前國內鋰電池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隱憂,但高端電池產能依然緊缺,下游整車企業也期望電池市場有更多的參與者。
次年,中化國際擴大業務佈局,計畫投資100億元在揚州投建三元鋰電池產能基地,總規模將達20GWh。
然而,直到2024年末,中化國際三元鋰電池年產能2.2GWh,產能利用率僅2.32%。
中化國際在去年年報中提到,2024年,鋰電池及部分其他業務面臨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現狀,盈利空間持續壓縮,公司對相關長期資產組計提了減值準備。
從行業來看,過去7年,鋰電產業發展迅猛、競爭也更加激烈,並且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憑藉安全性、成本等優勢,市場份額在2021年7月超越三元鋰電池技術後,一直保持領先。
在出售鋰電業務的同時,中化國際的另一項資產處置同樣引起市場關注。9月底,美國化工巨頭杜邦(紐交所代碼:DD)宣佈與中化國際簽署協議,收購其中化(寧波)潤沃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潤沃”),並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度完成交易。
中化潤沃由中化國際(持股77.78%)、象山經濟開發區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2.22%)共同出資成立,經營範圍包括複合反滲透膜等分離膜材料及組件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產品應用於海水淡化、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
2019年10月,中化潤沃一期反滲透膜專案在寧波象山正式開工。據介紹,該專案一期投資近10億元,預計2020年年底建成投產,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22萬支8英寸反滲透膜,產品將滿足工業超純水、工業污水以及飲用水處理等領域的需求。中化國際稱,專案一期投產後可滿足國內市場近10%的需求,並將打破外國企業在中國高端膜產品市場上的壟斷格局,加速反滲透膜材料的國產化。
但據披露,該專案直到2023年6月才建成投運,並於2023年12月19日完成第一階段自主驗收。
多項業務調整的背後是這家化工企業近年來業績的持續下滑。自2023年以來,中化國際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近55.7億元,營收也逐年下降。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化國際分別實現營收542.72億元、529.25億元、243.5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7.94%、2.48%、5.83%;淨虧損分別為18.48億元、28.37億元、8.8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40.99%、53.52%、7291.9%。
中化國際在去年年報中強調,受內部當期經營、技術開發等情況影響、市場環境等因素制約,公司戰略規劃可能無法與戰略目標完全銜接。公司將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制定規劃。
作為中國中化集團的核心上市公司,中化國際初期以橡膠、塑膠、化工品和儲運業務為主,目前業務聚焦化工新材料領域,包括環氧丙烷等基礎原料及中間體,環氧樹脂、對位芳綸、尼龍66、ABS等高性能材料,以及聚合物添加劑等。
截至10月17日收盤,中化國際報4.1元/股,總市值147.13億元。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