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五屆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遺展上,一座“銅鎏金開傘八仙鐘”吸引眾人駐足。這座鐘表每到固定的時間,隨著傘的開合,人偶開始轉動,趣味橫生。這座全手工打造的動偶鐘,既傳承了古人的精湛技藝及華麗審美,又融合了現代工藝的完美體現,是非遺“動偶鐘製作技藝”的完美展現。作為南開區市級非遺專案,該專案第三代傳承人陳玉慶與鐘錶打了一輩子交道,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這項非遺技藝。
走進陳玉慶的工作室,屋裏擺放的上百座年代、造型、大小各不相同的鐘錶,令人驚歎不已。特別是不同創意和造型的幾款動偶鐘,成為現場陳列的“顯眼包”。“動偶鐘手工製作技藝的核心是計時和功能——鐘錶要能準時走,每當打點兒的時候,動偶還要按照設計動起來。”陳玉慶介紹。
說起自己與鐘錶的淵源,離不開父親的影響和家庭的潛移默化。陳玉慶說:“我打小就喜歡擺弄各種鐘錶。後來跟隨我父親經營自家的鐘錶店。我父親陳旭東,是我姥爺紀久江的入贅弟子。我姥爺把修理鐘錶的手藝都傳給他,後來還幫他自立門戶辦了‘陳記鐘錶店’。所謂古法,就是放棄現代鐘錶製作的發條盒,選用由發條帶動鏈條,鏈條帶動齒輪。事實上,古法工藝更加複雜,卻可以保證發條釋放均勻穩定且增加了耐用性。無論多麼精巧的構思都依賴於機械的實現,而從草圖設計、平板雕花鎏金、機芯打造調試到組裝校對,這個過程並不簡單。”
如今,陳玉慶正在籌畫和第四代傳承人陳雅楠一起打造鐘錶博物館。“找個地方把這些鐘錶陳列在一起,讓大家進來看看。還可以義務做有關鐘錶的鑒定、培訓,告訴大家怎麼保養。我們專門設計的DIY工具包,還可以讓孩子們體驗組裝鐘錶。還有‘骨架鐘’的展示,讓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鐘錶的結構。做這些就是希望更多年輕人來瞭解我們的鐘錶文化,讓這項非遺傳統技藝能夠傳下去。”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