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跡科技”)正在衝刺港交所“酒店機器人第一股”。
據港交所網站披露的資訊顯示,9月22日,雲跡科技更新招股書,中信證券、建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通過18C規則(允許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申請上市。
三年虧損8.15億元,高度依賴酒店場景
雲跡科技成立於2014年1月,創辦人為支濤,曾擔任北京英維思科技的CEO以及上海埃蒙特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雲跡科技專攻酒店配送機器人賽道。雲跡科技共推出三代配送機器人產品,分別為“潤”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
今年3月,雲跡科技籌備3年多的科創板上市計畫戛然而止,接著轉向港交所主板。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若按2023年來自酒店場景的收入計算,雲跡科技以9%的全球市場份額和12.2%的國內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預計到2029年,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將進一步增長至135億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9.3%。
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但公司卻連續三年都在虧損,虧損總額達8.15億元。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5月(下稱“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和0.88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1.85億元和1.18億元,和2024年前5個月的0.84億元的虧損相比,今年同期虧損顯著擴大。
應用場景方面,儘管雲跡嘗試拓展醫療、工廠等新場景,但雲跡科技的商業版圖仍高度依賴酒店場景。報告期各期,酒店場景分別貢獻了總收入的70.1%、95.1%、83%及93.2%。
2024年公司非酒店場景收入占比不足17%,且客戶以 “一次性採購” 為主,回購率無法保證,新業務尚未形成第二增長曲線。
阿裏騰訊入股,背負高達19.25億元的對賭壓力
據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公司共進行了8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12.02億元,投資方包括阿裏巴巴、聯想創投、騰訊、啟明創投、攜程、安徽人工智慧公司、河南科創等。截至2021年12月完成D輪融資後,公司的投後估值達到40.8億元。
然而,在光鮮的股東陣容背後,是嚴苛的對賭條款。雲跡科技背負著高達19.25億元的“贖回負債”。
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21年,公司通過向投資者發行註冊資本或普通股進行多輪融資,而投資者獲授權利於發生下列任何事件後向公司退還所獲得的註冊資本或普通股:根據交易檔,任何重大違反與融資投資者所達成的協議;任何管理層股東直接持有的普通股少一輪融資結束時該管理層股東直接持有的普通股的50%。
贖回價為投資者支付的投資款項,加自投資款項支付日期起至投資者就贖回收取付款日期期間投資款項按年單利率10%計算的利息,以及投資者應占任何未分派累計利潤。
根據補充協議,若公司未能在18個月內完成上市,投資方將恢復贖回權。截至2025年5月末,雲跡科技贖回負債已升至19.25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7513.5萬元,贖回負債增加主要歸因於贖回負債的利息開支計入其帳面值變動。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1.05億元,而2024年三項費用(銷售、管理、研發)合計1.7億元,現有資金僅能支撐7個月支出;2025年5月末現金儲備進一步降至7513.5萬元,難以覆蓋19.25億元的贖回負債,短期流動性風險極高。
若未能如期上市或達成業績目標,公司將面臨巨額現金償還壓力。
已超過三年未獲資本注入,公司股權分散
目前,雲跡科技面臨著 “三年無新融資 + 股權分散” 的情形。
自2021年12月最後一輪融資以來,雲跡科技已超過三年未獲資本注入,公司股權分散,創始人支濤持股僅9.73%。公司無單一機構股東持股超10%(最大機構股東沸點持股10.7%,騰訊持股9.09%,阿裏系持股2.94%)。這種 “無控股股東 + 多機構制衡” 的結構,在融資斷檔期更易引發決策分歧。
儘管雲跡科技擁有979項專利,但核心集中於硬體結構設計,在AI決策系統、多模態感知等底層演算法方面缺乏差異化競爭力,多是依賴騰訊雲計算優化調度演算法以及阿裏IoT設備接入能力等,目前尚未在軟體層面構建出自身獨立的技術生態。
2024年底,公司CTO林小俊離職創業。2024年,雲跡科技研發開支降至約5740萬元(占營收23.4%),其團隊僅66人,遠低於行業頭部企業水準,較2022年減少12%。
近年來,酒店配送機器人賽道競爭尤為激烈,尤其在部分企業拿到大額融資後,往往採取以價換量的市場拓展策略,雲跡科技的價格體系也受波及。
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潤”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分別為2.32萬元、2.06萬元和1.31萬元,整體降幅為43.53%;“格格”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分別為2.68萬元、2.49萬元和2.09萬元,整體降幅為22.01%;2023年至2024年,UP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分別為5.42萬元和2.23萬元,降幅為58.86%。
不過,雲跡科技認為,“格格”和“潤”兩款產品價格下降主要源於原材料及組件成本的下降;同時,2023年UP機器人銷量有限,因此對2024年的價格比較沒有意義。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