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Lisa Barrington 報導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線上的市場份額正在增加,因為外國競爭對手受到中國旅遊需求疲軟,成本上升和飛行時間延長的阻礙,因為需要避開俄羅斯領空。
以英國航空公司和澳大利亞的澳洲航空公司等西方航空公司為首的外國航空公司在大流行後正在取消服務或選擇不重啟飛往中國的航班,而中國航空公司正在擴大海外業務。
由該國航空公司運營的往返中國的國際航班比例高於 COVID-19 導致全球大部分航空業停飛之前,並且還在繼續上升。
英國航空公司週四表示,出於商業原因,將從10月下旬起停止從倫敦飛往北京的航班一年,並於上個月暫停了同期每天兩班的倫敦-香港航班之一。
自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國航母繼續在俄羅斯廣闊的空域上空採取較短的北方航線前往歐洲和北美。
相比之下,歐洲、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航空公司已被莫斯科或本國政府禁止進入俄羅斯領空,或者出於安全考慮選擇不飛越。
這擴大了中國航空公司的成本優勢,並使它們能夠在國際市場上佔據更大的份額,而國內航線的激烈競爭給機票價格和盈利能力帶來了壓力。
“通常,中國航空公司的成本比國際競爭對手低30%,”旅遊數據公司OAG的高級分析師約翰·格蘭特(John Grant)說。“中國航空公司急需硬通貨,並已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擴張。
根據航班跟蹤器Flightradar24的數據,英國航空公司每週四天的北京-倫敦航班比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去年推出的同一航線的每日航班多2-1/2小時。
英國航空公司將繼續運營倫敦-上海的每日航班,並於5月重新推出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代碼共用。
維珍航空上個月表示,由於飛行時間較長,將從10月底起無限期停止倫敦-上海航線。
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和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將能夠利用寶貴的倫敦希思羅機場起飛和降落時段,用於其他可能更有利可圖的航線。
澳航在7月暫停悉尼-上海航班時,引用了半空飛機和對中國旅行的低需求,而亞洲航空公司汶萊皇家航空公司則指出,“市場狀況”是從10月起暫停每週兩次北京航班的原因。
外國航空公司撤退
根據路透社分析的Cirium航班時刻表數據,包括中國南方航空、中國東方航空和中國國際航空在內的中國航空公司在7月份運營的國際航班數量占2019年7月運營的國際航班數量的90%。
外國航空公司運營的航班僅占疫情前航班的 60%,表明航班正在回落。
例如,墨西哥和中國之間唯一的直飛航班來自中國航空公司,此前墨西哥航空公司在大流行後沒有恢復聯繫。墨西哥航空公司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漢莎航空首席執行官卡斯滕·斯波爾(Carsten Spohr)上周表示,該集團在亞洲的疲軟不是因為缺乏經濟機會,而是因為“中國航空公司提供的運力過剩”。
但在中東,中國一直在建立聯繫,迪拜的阿聯酋航空已經完全恢復了對中國的運力,科威特航空公司增加了班次,巴林海灣航空公司在5月首次開通了飛往中國兩個城市的航班。
自 2023 年初取消與疫情相關的限制以來,中國的國際交通量一直在增長,但由於經濟步履蹣跚和轉向國內旅行,中國的國際交通量恢復速度比其他國家慢。
Cirium(睿思譽)的數據顯示,7月份從中國起飛的航班比2019年同月減少了23%。
政治問題
一些往返中國的航班因政治問題而受阻。由於邊境爭端,大流行後,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客運航班根本沒有恢復。
在2020年雙邊航空服務協議暫停後,中美之間的航班約為2019年水準的五分之一。
Cirium(睿思譽)的數據顯示,兩國之間的航班授權逐漸增加,但美國航空公司在允許的50個航班中每週僅運行35個返程航班,而中國航空公司的飛行授權已增加到每週49個。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上個月表示,由於對中國的旅行需求“大幅”下降,它已將運力重新分配給亞太地區的其他地區。
今年4月,美國主要航空公司和航空工會在一封信中要求美國政府不要批准中國航空公司的任何航班,理由是北京的“反競爭政策”和俄羅斯飛越的劣勢。
“如果任由中國航空市場繼續不受控制地增長……航班將繼續讓給中國航空公司,“信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