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usan Heavey 報導 科學家兼全球活動家簡·古道爾(Jane Goodall)週三在其創立的研究所宣佈去世,享年91歲。她將童年時期對靈長類動物的熱愛轉化為畢生致力於環境保護的追求。
珍·古道爾研究所通過社交媒體發佈消息稱,古道爾在加州巡迴演講期間因自然原因去世。
Instagram 上寫道:“古道爾博士作為動物行為學家的發現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她還是保護與恢復自然世界不知疲倦的宣導者。”
這位從靈長類動物學家轉型為環保人士的女性,將對野生動物的熱愛轉化為畢生事業。她從英國海濱村莊出發,足跡遍及非洲乃至全球,致力於深入研究黑猩猩,同時探究人類在保護其棲息地及地球整體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
古道爾是該領域的先驅——無論是作為20世紀60年代的女性科學家,還是因其對靈長類動物行為的研究。她為包括已故的戴安·福西在內的一眾後來女性研究者開闢了道路。
她還通過攜手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以電影、電視和雜誌為媒介,將她心愛的黑猩猩帶入公眾視野,引領大眾走進這片狂野天地。
她顛覆了當時的科學規範——給黑猩猩起名字而非編號,觀察它們獨特的個性,並將它們的家庭關係與情感納入研究範疇。她還發現,和人類一樣,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
她在2002年的一次TED演講中表示:”我們發現,歸根結底,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並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她在目睹棲息地遭受大範圍破壞後,將研究重點從靈長類動物學轉向氣候宣導,呼籲全世界迅速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她在2020年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我們正忘記自己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現在還來得及。”
2003年,她被授予大英帝國女爵士頭銜;2025年,她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開往肯雅的
古道爾1934年出生於倫敦,後在英格蘭南海岸的伯恩茅斯長大。她一直夢想著與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她說,父親送給她的一只玩具大猩猩玩偶激發了她對動物的熱愛,而隨著她沉浸在《人猿泰山》和《杜立德醫生》等書籍中,這種熱情與日俱增。
離開學校後,她因無力承擔大學費用而暫時擱置了夢想。她先做了秘書,後來在一家電影公司工作,直到一位朋友邀請她去肯雅旅行,這才讓她有機會親近叢林——以及叢林中的生靈。
古道爾攢夠旅費後,於1957年乘船抵達這個東非國家。在那裏,她結識了著名人類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及其考古學家妻子瑪麗·利基,由此開啟了與靈長類動物打交道的職業生涯。
在利基的指導下,古道爾在現今坦桑尼亞境內的坦噶尼喀湖附近建立了貢貝溪黑猩猩保護區,該保護區後更名為貢貝溪研究中心。在那裏,她發現黑猩猩會食用肉類、進行激烈的戰爭,或許最重要的是,它們會製作工具來捕食白蟻。
利基在談及這一發現時說:“現在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工具,重新定義人類,否則就得承認黑猩猩也是人類。”
儘管她最終暫停研究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古道爾在叢林中生活了多年。她的第一任丈夫、也是長期合作夥伴,是野生動物攝影師雨果·範拉維克。
通過《國家地理》的報導,貢貝溪國家公園的黑猩猩們很快家喻戶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道爾以它銀色的鬍鬚條紋命名為’灰鬍子戴維’的那只。
然而,在首次抵達非洲近三十年後,古道爾表示她意識到,如果不解決黑猩猩棲息地急劇消失的問題,就無法保護這些黑猩猩。她說自己明白必須將目光投向貢貝以外的地方,走出叢林,以環保主義者的身份承擔更重大的全球性角色。
1977年,她創立了簡·古道爾研究所——一家致力於支持貢貝研究以及推動整個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工作的非營利組織。此後該機構業務拓展至全球範圍,工作內容涵蓋環境教育、健康推廣及公益宣導等領域。
她為自己闖出了新名聲——每年平均有300天在世界各地與各國地方官員會面,並與社區及學校團體交流。她堅持巡迴演講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就在上周還曾在紐約市氣候周活動上發表講話。
後來,她將該研究所擴展為包括“根與芽”專案——這是一個面向兒童的環保計畫。
這與她此前長期獨自觀察黑猩猩的孤立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
她在2014年布隆迪之行及重返貢貝期間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始終驚歎於有這樣一個人,四處奔波,做著所有這些事。而這個人就是我。這完全不像是我自己。’
作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她出版了30多本記錄個人觀察的書籍,其中包括1999年暢銷書《希望的理由:一場心靈之旅》,另有十餘本面向兒童讀者的著作。
古道爾表示,她從未懷疑過地球的恢復力,也從未質疑人類克服環境挑戰的能力。
“是的,希望仍在……它掌握在我們手中,掌握在你我以及我們子孫的手中。這真的取決於我們自己,”她在2002年這樣說道,並呼籲人們“盡可能減少生態足跡”。
她與範·拉維克育有一子,小名’小飯桶’,兩人於1974年離婚。範·拉維克於2002年去世。1975年,她嫁給了德裏克·布賴森,後者於1980年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