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ake Spring 報導 2022年,全世界達成了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協議,要在十年結束前阻止對自然的破壞。
兩年後,各國在實現目標方面已經落後。
本週一,近 200 個國家將在哥倫比亞卡利召開為期兩周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COP16),他們將面臨壓力,必須證明自己支持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協議中制定的目標。
各國和各公司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支付保護費用,COP16 會議旨在制定新舉措,為大自然創收。
“非營利組織 “自然積極”(Nature Positive)的負責人加文·愛德華茲(Gavin Edwards)說:”我們這裏有一個問題。
愛德華茲說:“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提醒每個人牢記兩年前的承諾,並開始糾正方向,這樣我們才能接近 2030 年目標的實現。”
通過伐木或過度捕撈等活動破壞自然的速度並未減緩,各國政府錯過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的最後期限,而用於保護的資金距離實現 2025 年的目標還差數十億美元。
這次在哥倫比亞舉行的峰會是簽署 1992 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舉行的第 16 次會議,將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多樣性峰會,約有 23,000 名代表登記參加,還有一個大型展覽區對公眾開放。
這些參與和壓力能否推動各國採取更大膽的保護行動,還有待觀察。
大多數國家尚未提交國家保護計畫(正式名稱為 “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畫”,NBSAPs),儘管這些國家已同意在締約方大會第十六屆會議開始前提交國家保護計畫。
截至上周五,195 個國家中有 31 個國家向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秘書處提交了計畫。
富裕國家提交計畫的速度較快,許多歐洲國家、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韓國和加拿大都已提交計畫。
美國參加了會談,但從未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因此沒有義務提交計畫。
截至上周五,另有 73 個國家只提交了一份不太雄心勃勃的檔,其中列出了本國的目標,但沒有詳細說明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由於提交的計畫如此之少,專家們很可能很難衡量在實現該協議的標誌性目標 “30 by 30″(到 2030 年保護 30% 的陸地和海洋)方面取得的進展。
哥倫比亞環境部長蘇珊娜·穆罕默德同時也是 COP16 的主席。
穆罕默德同告訴記者:”可能是資金不足,例如,無法制定計畫。她說,新當選政府的國家也可能仍處於起步階段。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宣傳負責人伯納黛特·費施勒·胡珀說,較貧窮的國家更難找到制定國家生物多樣性計畫所需的資金和專業知識。
自然資金
除了讓各國對保護政策和計畫做出承諾外,COP16 峰會的首要任務是為貧困國家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以實現自然目標。
在 2022 年的 COP15 談判中,談判代表設定了到 2025 年每年 200 億美元的目標,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根據經合組織 9 月份公佈的數據,到 2022 年,每年用於自然保護的資金已達 154 億美元,而這一數字並沒有增加多少。雖然這使得 2025 年的目標更容易實現,但這也意味著該目標本可以更加雄心勃勃。
“自然運動”(Campaign for Nature)宣導組織的布萊恩·奧唐納(Brian O’Donnell)說:“
由於數據有兩年的滯後期,各國要到目標啟動後才能瞭解今年在自然方面的支出情況。”
COP15 會議達成協議後,全球迅速行動起來,在數月內建立了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
根據設想,該基金將成為世界上支付保護費用的主要工具之一,旨在籌集數十億美元。
但此後捐款的國家寥寥無幾,根據 “保護自然運動 “彙編的數據,迄今為止僅募集到 2.38 億美元。
穆罕默德說,在進行融資對話和政策審查的同時,談判者需要繼續關注現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自然危機。
她還敦促各國考慮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計畫作為生物多樣性議程的一部分,因為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例如,全球變暖使海洋溫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今年全球經歷了第四次大規模白化現象。
她說:“最終的指標其實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現實情況。我們現在的情況並不比兩年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