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長平之戰生生斷送趙國國運,一次紙上談兵卻成千古笑柄。隨著“紙上談兵”的普及,趙括其人已經成為了歷史上庸才的代表,只懂空談理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這場長平之戰,更成為了其一生的敗筆,也是最後的敗筆。
趙括真的一無是處?中了白起暗招 卻令白起恨他恨到咬牙切齒
前260年,秦將王龁率軍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進攻。面對秦朝的突襲,趙國緊急下令廉頗迎戰,卻屢戰屢敗。在王龁的率領下,秦軍將士一路凱歌,廉頗遂採取築城據守,堅守不出的行動方針。
對此,趙王十分光火。在這樣的情況下,範雎又派人攜千金在趙國境內散佈不利廉頗的流言,使廉頗被臨陣換下,轉而換上了趙括為主帥。不過,噩夢也正是從趙括成為統帥的這天開始。僅在長平一戰中,趙國45萬大軍被斬殺殆盡,唯有240名年紀尚小的士兵方才僥倖生還。此戰的殘酷,無疑驚呆了趙國上下,趙括更為此戰背上了一輩子的恥辱。那麼,趙括真有那麼不堪麼?他真的一無是處?否則如何能將多達45萬大軍全部折損?其實,這並不完全怪趙括,畢竟他也曾令白起恨他恨到咬牙切齒,絕非一無是處。
首先,我們通過史料可以看出:在雙方參戰人數方面,趙軍為45萬,而秦軍部隊的具體數字則大致在50~60萬左右,因此秦軍在人數方面無疑是牢占上風的。其次,趙括之所以潰敗,其實是讓白起陰了一把。為啥這麼說呢?據記載,當秦國知道趙國果然換帥換上趙括時,己方也暗自換上了白起為帥。此時的趙括仍然盲目自信,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已經發生變化,犯下了輕敵的大忌,方才潰敗的如此之快。
此外,還有一點也曾顛覆趙括形象。因為他明顯不是只會空讀理論的慫包,是具有一定的指揮才能的!當時,由於其身負趙王的旨意,他不可能繼續實行廉頗的築城堅守之策,進攻決戰才是他真正的任務。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他一步步陷入了白起的計策中,先是40餘萬軍隊被秦軍截為兩斷,後又受餓46天。但即便這樣,士兵們仍在頑強作戰,可見趙括的領導力並不差。趙括在時,士兵們一個個拼死血戰。待到趙括戰死後,40萬大軍方才喪失鬥志全部投降,最終被秦軍全部坑殺。
而縱觀此役,趙軍只戰死五萬,他們都是直屬於趙括麾下的將士,但卻給秦軍造成了20餘萬的傷亡,這樣的戰果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已極為難得。在無堅城防守的情況下,能完成數倍的傷害,足見其並不是庸才!他的首戰已經打得無比光輝,即便敗在白起這種名將的手中,也並不冤枉了。
來源: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