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意味著什麼?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對開展地理環境變遷、礦產資源勘查、生命起源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地質遺產地則是指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地質過程的關鍵區域。”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介紹。
據悉,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是經全球17個國際組織的700多名專家提名、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評選,並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認定,來自53個國家的10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
“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的地質遺產地,要具有全球性的科學價值,並已通過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體現。”張建平說,中國3個地質遺產地此次入選,表明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目前的保護狀況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據介紹,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遺產資源,隨著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快速發展,中國地質科學研究水準不斷提升,國際學術合作持續深化。至此,中國已有1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此次入選的3個地質遺產地記錄了哪些地球演化資訊?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是一片2.98億年前被火山灰封存的遠古森林,被稱為“植物龐貝城”。在這裏,植物殘骸以異常完整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包括石鬆類、有節類、蕨類等七大類植物,許多化石還記錄了昆蟲與植物、植物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細節,被認為是“窺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態窗口”。
中國是世界最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址,目前已發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已鑒定出26屬29種,組成了中侏羅世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落。“李氏蜀龍”“董氏大山鋪龍”“太白華陽龍”“勞氏靈龍”等一大批“中國龍”在此發現,並走進國際研究者的視野。
百里灕江,山水畫廊。桂林喀斯特以灕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岩溶地貌為主要特徵,同時發育有許多洞穴,展現了峰林和峰叢岩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奇特的峰林、峰叢,清澄的水流,嶙峋的崖壁,瑰麗的洞穴,既構造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是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地質瑰寶。
地質遺產地不僅有重大科研價值,還有巨大的科普價值和社會價值。以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為例,在遺址基礎上建立的自貢恐龍博物館,已在國內外舉辦了130餘次“自貢恐龍大展”,觀眾累計超過3000萬人次。
“未來,在保護好地質遺產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積極開展文化交流,進一步向社會做好科普工作。”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芸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