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12月2日晚,在一片暮中,58歲的郭嵩燾帶著30餘隨從,登上了英國“特拉萬科爾”號郵船,漂洋過海前往萬裏之遙的英國。這是中國第一個到訪英國的外交使團。
郭嵩燾為什麼要去英國呢?這與一年前發生的雲南“馬嘉理案”有關。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雲南騰越地區的曼允,開槍打死阻止他們的中國居民。當地人民奮起抵抗,打死馬嘉理等5人,把英軍趕出雲南。史稱“馬嘉理案”。
事後,在英國的脅迫下,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與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簽訂了《煙臺條約》,並承諾派遣一名公使前往英國道歉。
於是,就有了郭嵩燾此行。
二
郭嵩燾此行並不容易。在許多人看來,中國是“天朝上國”,從來只有萬方來朝”“藩屬朝貢”“外夷臣服”的,哪有中國向外國派駐使節的道理?
當時就有人編了對聯,諷刺郭嵩燾:“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兩廣總督劉坤一則義憤填膺地指責郭嵩燾:“未審何面目以歸湖南,更何以對天下後世?”劉坤一身為督撫重臣,多年與洋人打交道,對洋務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朝廷裏算是比較開明的人士了,連他都持這種觀點,遑論其他人?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郭嵩燾有一個朋友,是個和尚。湖南許多文人痛恨郭嵩燾,卻又找不到他本人。怎麼辦呢?便遷怒於這個和尚。和尚怎麼搞得過這群氣勢洶洶的文人呢?只好跑了。於是,憤怒的文人便放火燒了寺宇。正應了那句老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在眾聲喧嘩之下,只有李鴻章堅定地支持郭嵩燾。他奏報朝廷,說:“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郭嵩燾)為最。”李鴻章又鼓勵郭嵩燾不要被這些議論所挾持,按照原計畫出行。慈禧太后也數次召見郭嵩燾,勉勵有加。
就這樣,郭嵩燾在萬眾唾罵之中,帶著前途莫測的心情,抵達了英國國土。
三
英國這邊的媒體和公眾,也在以看戲的心情,等待著郭嵩燾的到來。
在英國人看來,這些年英國使節在中國飽受刁難和攻擊,成為一個個笑話;如今,清朝政府終於向英國派出了使節,這可是一個看清朝官員“出洋相”的大好機會啊。為了這一天,英國人可是等待了好多年。
1858年6月26日,清朝與英國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份條約第二款就規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絕,約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規,亦可任意交派秉權大員,分詣大清、大英兩國京師。”這就意味著中國和英國將互派外交使節。英國倫敦《每日電訊》以嘲弄的口吻寫道:“條約中最精彩的一點”是“英國公使將常駐北京,而有一位滿清大官將駐在倫敦,也許他還會邀請英國女王參加在阿爾伯特門舉辦的舞會呢”。
當郭嵩燾率領的中國使節團出現在倫敦街頭時,他們的長袍長辮,以及郭嵩燾如夫人梁氏的三寸金蓮,立即成為英國人的笑料。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英國著名的政治幽默雜誌《噴奇》,拿出一整頁來作漫畫。漫畫中,郭嵩燾變成了一只帶辮子的猴子。
四
郭嵩燾此行有兩個任務:一是為雲南“馬嘉理案”向英國道歉,二是覲見英國女王遞交國書,履行中國首任駐英公使的職責。許多人都在圍觀,看郭嵩燾覲見英國女王時,是不是會像國內那樣,行三跪九叩之禮?
對此,郭嵩燾心裏也沒底。在奔赴英國之前,郭嵩燾曾經很有誠意地請教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見到英國女王後,應該如何行禮。威妥瑪支支吾吾地回答:“你在朝廷上怎麼行禮就怎麼行禮,你看著辦吧。”
看來,威妥瑪還是想郭嵩燾行三跪九叩之禮。畢竟,在這之前,所有的外國使節見了中國皇帝,都被強行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禮。既然如此,大家都這麼幹吧。
郭嵩燾沒有聽威妥瑪的忽悠。他到了英國後,多次向外國人請教外交禮儀問題,最後,參照了其他外國公使覲見英國女王的禮儀,行摘帽鞠躬之禮。英國女王也鞠躬回禮。
由於郭嵩燾得體的外交禮儀,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被英國人譽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
【參考資料:《郭嵩燾評傳》《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