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11月3日文章,原題:“文學遺產開採業”蓬勃發展 英國詩人拜倫曾打算出版他的回憶錄,但其文學遺囑執行人卻把它燒掉了。英國作家艾略特被認為從來不希望製作有關其音樂劇《貓》的歌曲,但也未能如願。羅爾德·達爾是英國童話作家,1990年去世的他討厭根據其著作《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製作的第一部電影,而如果他知道編劇如今會召喚出十幾歲的威利·旺卡(《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角色),他可能會做一些同樣激烈的舉動,很難想像他會為將於今年12月上映的《旺卡》歡呼。長期以來,作家一直嘗試控制其作品在他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但大多難遂心願。達爾的文學遺產再開發是一個轉捩點。2021年,流媒體服務平臺網飛為他的遺產支付巨額資金,這刺激了一股挖掘已故作家遺產的淘金熱。
曾經最讓作家擔心的是喜歡窺探隱私的傳記作者的侵擾,如今,他們最擔心的是其版權繼承人正在經受將其每一絲創意產出都變成現金的誘惑。流媒體服務和電影製片廠對新內容的貪婪渴望正在推動對舊書的新興趣。面對打造熱門新影視劇的激烈競爭,精明的視頻製作方已經轉向更實惠的選擇:幾十年前創作的小說。這些作品的版權通常屬於作者去世後70年內的遺產繼承人。在那之後,作品就進入公有領域,遺產繼承人不能再從中獲利或控制它。
如今,受版權保護的作品紛紛開展各種轉型,繼承人通過各種方式從中獲利,包括出售翻譯成新語言的版權,允許在世作家創作“後續小說”,以及流媒體製作連續劇。例如,網飛連續劇《後翼棄兵》實際上是根據1983年出版的一本小說改編的。
傳統上,管理作者遺產的知識產權是不引人關注的事務,通常留給其後代和前經紀人處理。但15年前,人們開始大張旗鼓地利用版權獲益,英美明星經紀人開始爭奪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007之父”)等作家的遺產。與此同時,達爾等著名作家的繼承人成立公司以監督不斷壯大的“文學遺產”帝國。當達爾的孫子、羅爾德·達爾故事公司的經營者以約7億美元將有關版權賣給網飛後,曾經昏昏欲睡的文學界意識到舊作品的商業潛力。該公司還與華納兄弟達成單獨協議,賦予後者製作影片《旺卡》的權利。
事實證明,即使不像達爾的作品一樣熱門,眾多文學遺產也可以有利可圖,因為舊的印刷品正被包裝成新格式。一些大型圖書出版商最近宣佈,與流媒體服務Spotify達成以訂閱形式提供有聲讀物的協議,這種新格式可以幫助作家遺產獲得新版稅。不過,大筆資金還是來自影視劇改編。根據 《出版商市場》的數據顯示,2020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書籍首次超過被改編為電影的書籍。英國作家協會老闆妮古拉·所羅門解釋說,“無論好壞,我們生活在一個品牌驅動的世界裏,人們購買熟悉的品牌。”
然而,讓舊故事重生也伴隨著風險和棘手問題。例如,是否允許新包裝來改編舊故事以迎合當代品味?遺囑執行人應該如何處理原書中有關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描述?嘗試“更新”文本很容易暴雷。作家權益宣導組織“筆會”最近發佈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稱“閱讀舊書的部分用處在於批判性地評估其中的態度和論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改變經典書籍的最初出版文本就是篡改歷史。”
不過,爭議對銷售來說並非壞消息。就像達爾筆下深受人們喜愛的角色查理·巴克特一樣,他不顧一切地想進入旺卡的神秘工廠。同時,也沒有什麼能阻止投資者和電影製片廠為尋找一張金票而繼續篩選過去的書目。(王會聰譯)
來源:中國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