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翠克絲·波特的花園
本報赴英國特約記者 朱曉娟
近日,瑞士百達攝影獎的精選作品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進行線下展出,英國攝影師西安·戴維的《花園》系列作品獲得廣泛關注。這些照片記錄了人們在花園中忘我放鬆的場景,展現了英國花園挖掘人們內心故事的力量。
在英國,不少文豪都擁有自己的花園,他們躬身經營,精心照顧園中的生靈,在他們眼裏,這裏是感悟生活的重要場所,更是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
花園是英國作家的“戀人”
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鎮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從工業城市伯明翰出發,乘火車不到1小時,《環球時報》記者就來到了這個大文豪曾經生活的地方。故居被管理方打掃得很乾淨,一棟棟低矮的小屋之間是修剪整齊的鮮綠色草坪。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屋後的花園,與前院古樸寧靜的氛圍不同,花園裏的萬紫千紅釋放著生命的活力,化好妝、穿好“古裝”的工作人員就站在院子中間,互相大聲串詞,為遊客提供沉浸式氛圍,將人們拉入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
莎士比亞經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各種花園植物,在劇作《仲夏夜之夢》中,黃花九輪草是仙女們最喜愛的花。第二幕第一場,小仙女在談及仙後時說:“亭亭的黃花九輪草是她的近侍,黃金的衣上飾著點點斑痣……”除此之外,莎士比亞作品中還出現過月桂樹、椴樹、柏木、槲寄生、野草莓等,後世還專門有人歸納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的植物,並撰寫成書。
花園的描繪在英國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閱讀英國古典文學作品時,那些莊園門前搖曳的玫瑰、荒野中的石楠、路邊的雛菊、田野裏的罌粟花、林地中的藍鈴花……不時出現,它們顧盼生輝、暗香浮動,一一從書頁走進人們的腦海。
“要有自己的花園”
“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花園!”18世紀作家、哲學家伏爾泰在小說《老實人》的結尾寫道,“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煩悶、縱欲和饑寒”。很多作家、文豪都擁有自己的花園,花園對他們而言不僅是景觀的窗口,還是自己心靈的庇護所,是可以全然放鬆的桃花源。
作家托馬斯·哈代從小就愛在花園裏玩耍,其祖宅周圍是原野和森林,他家有一片果園、一座花園,花園裏種著玫瑰、丁香和金銀花,這些美好的景物後來也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還鄉》裏,約布萊特太太的花園也有菜地和各種香草,夏日繽紛的顏色和悠悠青草的味道帶讀者走進哈代兒時的樂園。
靠著成名後豐厚的稿酬,19世紀,哈代在多切斯特城外買下自己的花園——“Max Gate馬克斯門”,並為之設計一條林間步道,親自種下大量紫杉、金鏈花、接骨木、月桂樹——那些維多利亞時代園丁們偏愛的植物。哈代喜歡沿著林間步道散步,在春天欣賞報春花和風鈴草,他相信每種植物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聲音。他還為自己的花園設計了一套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儲存在屋子下麵的水罐中,用以澆灌花園。
除了哈代,其他英國作家也會親手“蓋花園”。查爾斯·狄更斯在寫完《匹克威克外傳》後買下了蓋茨山莊,每天都會帶著工具去花園轉一圈,然後才開始創作:“我的房間在林木之間,鳥兒和蝴蝶可以自由進出,綠色的枝椏從窗間伸入……”他在蓋茨山莊寫下了《雙城記》《遠大前程》。
尋找創造力的地方
作家畢翠克絲·波特也喜歡花園,喜歡來花園的那些小動物。1905年她已經是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家和畫家了,此前她一直住在倫敦,經常夏天來湖區避暑。未婚夫病逝後,波特在湖區買下了34英畝的丘頂農場,擁有了自己的花園。花園成為波特的心靈安放之處。她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花園建設成自己心中的樣子,她種了很多花草:杜鵑花、月桂樹、百合、福祿考等,種了很多蘋果樹、梨樹和李子樹,還在果樹下種了雪片蓮和野生的洋水仙。
後來,她很多作品的情節靈感都來源於這座丘頂農場,比如小老鼠塞繆爾的故事、湯姆貓的故事、水鴨傑邁瑪的故事等,這裏成為了波特尋找創造力的地方。
1913年,波特嫁給了當地的律師,她搬到村子另一頭的城堡小屋開啟新生活。她又在城堡小屋建造了自己的花園,種植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植物,如高山杜鵑、海棠樹、玫瑰和綠籬。透過城堡小屋的窗戶,波特能眺望到自己的丘頂農場。她想成為“波特小姐”的時候她就去往丘頂農場,在那裏繼續寫作,並接受與工作相關的客人拜訪。在城堡小屋,她就是尋常的農婦、一位律師的妻子,保護好自己的私密空間。
1943年12月22日,波特去世,她將4000英畝的土地、15座農場都捐給了英國的信託組織。後來,丘頂農場開始對公眾開放,農場盡可能保留了波特生前的佈置。這裏再現著當年的各種美好,花園裏所有的植物都是波特曾經種過的:老鸛草、丁香、杜鵑、紫藤、鳶尾、羽衣草……
來源:中國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