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對外國歷史不怎麼瞭解的人,估計都會知道一個詞——“維多利亞時代”。它是狄更斯筆下那個“最壞的”也是“最好的”時代、它是《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發生那些精彩又刺激的犯罪故事的時代……它是喬治時代的繼承人,也是愛德華時代的開啟者,它是大英帝國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往往是指從1837年到1901年這段時間,因為在這段時間中,英國因為工業革命的緣故將大英帝國推向了頂峰;同時,所謂經濟影響政治和文化,在這一時期中,英國藝術節呈現出一種群星璀璨的盛況,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等多種藝術流派,而我們所熟識的作家,比如《簡愛》的作者Charlotte Brontë、《雙城記》的作者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總而言之,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無論是對於英國來說還是對世界來說,維多利亞時代永遠都是一個璀璨奪目的明珠。
然而,對於大英帝國來說的黃金時代,卻是當時的英國民眾們的至暗時代!在他們的描述中,“維多利亞時代”不再象徵著強盛與輝煌,而是成了貧窮與罪惡的代名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會出現這兩種割裂式的評價呢?
一.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最璀璨的黃金時代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的時候曾經寫道過:“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而《雙城記》的背景時間正是英國最為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事實上,史學家們對維多利亞時代具體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是不明確的,後來人們普遍將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也就是從1837年到1901年這段時間。因為這一段時間,是大英帝國歷史上最為輝煌、強盛的巔峰時期。
18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個國家正在進行震驚海外的改革運動——工業革命,到19世紀30、40年代的時候,英國因為這一場革命的緣故,正式站在世界之巔,是當之無愧的強國。與此同時,在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當時也湧起了一股科技發明浪潮,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的改革;汽船的發明方便了人們出行的同時也使得貿易和運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而廣闊的平原上出現了一條又一條新鋪的鐵路,讓東西南北的交通融會貫通……經濟和科技的相互成就,讓整個大英帝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另外,在同一時期,英國的文化藝術也空前繁榮,甚至觸發了許多先進思想和進步觀念,比如男女平等、種族平等等平權思想;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廢除黑人奴隸運動的思想的“靈感”便是來自於英國的平權理念。除此之外,英國現在的飲食文化、進餐禮儀、下午茶文化等其實都是來自於維多利亞時代。
我們可以想像,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某個午後,火車在四通八達的鐵路上呼嘯而過;華麗的馬車在鬧市中穿行,險些撞翻路邊的小販,當然了沒有一個小販會與馬車的主人計較,因為車上的人都是他們惹不起的貴族;遠處有汽船在泰晤士河上穿行;衣著華貴的紳士和貴婦們相攜進入那些奢華的場合,他們謙和有禮,卻也崇尚科學文化——面對此時此刻的大英帝國,除了“歌舞昇平”與“盛世繁華”這兩個詞,估計也沒什麼詞語可以形容了。
二.貧窮與犯罪——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民眾的至暗時代
正如狄更斯所說的那樣,那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相信英國再也沒有哪個時代能夠與它相提並論;但同時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浮世繁華固然存在,但它的繁榮卻並不屬於每一個英國人。
經濟的發展的確能夠帶動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能夠拉動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距離。工業革命發生之後,大機器生產的時代到來,有實力的資本家通過吞併其他企業以強大自身,而被吞併的企業也只有破產這一個下場;換言之,大資本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小資本家卻變成被剝削者,也就是說,富人會越來越富,而窮人不僅會越來越窮,更會越來越多。另外,除了窮人之外,當時的犯罪率也是居高不下,並非是因為蘇格蘭場消極怠工,而是數量多得連執法部門也無可奈何。
誰又能想到,這個繁華強盛的國家,竟然在首都的角落結成了一個又一個貧民窟;誰又能夠想到,在倫敦的下城區,最多的不是工廠和資本家,而是貧民和犯罪分子。
結語
工業革命推動著英國的生產發展,它使得這個國家站在了世界之巔,成為了當時的國際社會中人人不可仰望的存在;然而它也將這個國家割裂成兩個不同的世界。“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狄更斯這句話便是對當時的英國最好的形容。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