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科技 > 文章内容 返回
給地球做“CT” 破解萬米深處的油氣密碼
发布:2025-04-25

伴隨著重達30噸的可控震源車引擎轟鳴,腳下傳來明顯震感,“大方錘”樣的振動器發出的低頻聲波穿透地殼直達萬米深處,檢波器陣列在地面接收地震波資訊,形成一張巨大的資訊採集網,就像給地球做CT一樣,精准發現地下蘊藏的油氣資源……這是近日在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東方物探”)裝備測試場看到的景象。

借助自主研發的“兩寬一高”(寬頻、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與裝備,東方物探攻克了深層油氣勘探的世界級難題,為中國油氣重大發現和持續增儲上產提供了有效支撐,還向全球物探行業提供技術服務,覆蓋國內外18個國家43家石油公司,應用專案456個。未來,結合人工智慧等技術,“兩寬一高”的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展。

地震勘探開啟“高清時代”

資料顯示,中國70%以上剩餘油氣資源蘊藏在深層超深層、複雜構造及非常規等新領域。然而,找到這些埋藏在地球深處的油氣資源是一個世界難題。

一方面,原有的地震波激發技術很難傳達到深度更深、結構更複雜的岩層;另一方面,獲取到的地震波信號不夠清晰,難以對地下岩層的結構和油氣儲存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

“以塔里木盆地為例,該盆地是典型疊合複合盆地,經歷多次構造演化,油氣多次運移調整,像一個摔碎的盤子又被踢了幾腳。”東方物探高級專家李明傑比喻說。

面對這些難題,東方物探研發團隊歷時15年,自主研發陸上寬頻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與裝備,簡稱“兩寬一高”。

“‘兩寬一高’技術就好比用高清相機拍照片,‘寬頻帶’相當於彩色照片,看到的地下資訊更豐富;‘寬方位’相當於從不同角度拍照片,可以看清地下全貌;‘高密度’相當於數碼相機的高像素,像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品質越好。”中國石油集團物探首席專家張少華解釋說。

研製出中國首臺EV56寬頻高精度可控震源,深層探測能力從5000米提高至上萬米,實現了萬米探測的歷史性突破;自主研發並全球首次在生產中應用超大道數地震儀,實現最大接收通道數由萬道級提升至30萬道級,同步誤差在微秒級內提升了一個數量級;推出全球首套五維數據處理解釋軟體,創新寬方位海量數據快速精准成像、五維數據裂縫預測和變方位油氣檢測等方法,勘探成功率穩步提升……東方物探一項項“從0到1”的突破,解決了全球最複雜地質條件的油氣勘探難題,使地震勘探精度實現質的飛躍,引領地震勘探進入“高清時代”。

有效支撐油氣增儲上產

鄂爾多斯慶城十億噸級葉岩油田、塔里木萬米科探井、川中萬億方天然氣區……中國石油物探展覽館內,一批重大勘探發現背後,都離不開“兩寬一高”的“火眼金睛”。

“應用‘兩寬一高’技術之後,在塔里木盆地8000米至9000米深地有效支撐鑽井成功率提高20個百分點,在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地區,鑽井成功率更是由18%提高到了80%。”東方物探高級專家王永明說。

如今,“兩寬一高”實現了大規模應用。在該技術的配合下,在中國國內發現了鄂爾多斯慶城、塔里木富滿等3個10億噸級大油田以及塔里木博孜大北、四川川中等4個萬億方大氣區,為中國石油形成“三個1億噸”的新格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有力推動了中國油氣重大發現和持續增儲上產。

放眼全球,東方物探業務規模連續10年保持全球行業第一,成為全球最主要地球物理技術服務商。在科威特,該公司贏得物探史上23.4萬道最大生產道數的KOC三維勘探專案;在阿曼,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升級,作業日效由1萬炮提升到5.5萬炮,保持全球最高日效紀錄。

海洋業務是全球物探領域的熱點,更是方向和未來。近年來,依託印尼BP、阿聯酋ADNOC等大型OBN(海底節點)專案,東方物探持續攻關,在OBN採集技術及裝備、數據處理等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物探人對‘測得全’‘采得快’‘探得准’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張少華說,“‘兩寬一高’在未來較長時間將繼續為全球的油氣勘探開發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還可應用於煤田地質、工程地質、地熱、CCUS(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城市地下空間、災害防治等勘探領域,將持續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物探力量。”

“擁抱”人工智慧推動變革

豐富的應用場景,也為物探行業“擁抱”人工智慧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工智慧在物探行業有特別好的發展前景。”東方物探執行董事、黨委書記任文軍舉例說,在野外激發和採集環節會產生海量數據,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質控、調度等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在數據處理和解釋環節,有的專案地質情況極為複雜,地下佈滿大大小小的斷裂,如果靠人來識別,不僅耗時,而且很多情況根本識別不出來。如果採用人工智慧,就能夠快速給出規律性和細節清晰的高品質成像。

未來,在物探技術方法和軟體層面,東方物探將繼續深化觀測設計、高效採集、成像分析和油氣識別方法,結合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進一步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

例如,“兩寬一高”技術體系下的新一代軟體平臺GeoEast-iEco,具備雲模式共用、多學科協同、多層次開放、PB級數據管理、大規模並行計算等能力,全面支持人工智慧模組高效開發。

目前,物探行業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大挑戰就是地下資訊的千變萬化和不可預見性,未來東方物探將加大創新力度,實施“數智物探”,深化人工智慧在物探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推動整個物探流程的再造和模式的變革。

“加速發展‘人工智慧+’,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任文軍認為,“未來無論對於哪個行業來說,發展人工智慧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聯合研發、共用共用將是各個細分行業和專業領域引入人工智慧的首選途徑。東方物探正是依靠人才與創新,在率先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中勇毅前行。”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一篇:中國成為全球貿易“穩定之錨”
下一篇:跑完“半馬”,人形機器人何時“跑”進百姓家
相關推荐
  • 穀歌DeepMind入局“人造太陽”控制系統,AI挑戰1億攝氏度高溫
    链接阅读
  • 近地軌道的新危機:衛星數量激增76% 嚴重碰撞概率已達10%
    链接阅读
  • 填補空白!全球首臺中紅外波段太陽磁場專用觀測設備啟用
    链接阅读
  • 從強制推廣到自主選用,韓國AI教科書專案遇挫
    链接阅读
  • 國際首次!中國實現2kW鐳射功率超長距離全光纖高效傳輸
    链接阅读
  • 中國科學家攻克固態電池關鍵難題,100kg電池續航有望突破1000km
    链接阅读
  • 全球首款,成功問世!中國晶片研製獲重大突破
    链接阅读
  • 剛柔並濟!新型人造肌肉可舉起4000倍自重物體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與默克集團達成協議 部分試管嬰兒藥物降價

2025-10-17

“驚喜”來了!新凱來子公司萬裏眼發佈超高速即時示波器,帶寬突破90GHz

2025-10-1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增長預期 關稅衝擊小於預期

2025-10-15

歐洲增長將保持穩定,但財政成本不斷攀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

中國貨輪首航北極抵達英國 運貨時間縮短一半

特朗普宣佈加沙戰爭結束 以色列最後人質換回巴勒斯坦囚犯

2025-10-14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