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碩果累累,迄今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專案,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在8日舉行的以“政策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建設論壇上,來自銀行、保險、港口等多領域人士均認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福建省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黃循鈾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實踐充分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巨大機遇,是一條促進互利共贏、繁榮富強的光明大道。
黃循鈾說,“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十年來,政策性金融作為統籌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的金融調節工具,深耕國內外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和推進保駕護航,成為金融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主力軍、排頭兵。
廈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傅如榮在本場論壇致辭並提出,“走出去”的專案中往往面臨投融資結構如何合理設計,投資專案如何更好利用金融工具,實現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等問題。以航運船舶行業為例,投資金額大、週期長、風險大,這決定了航運業需要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
中國進出口銀行交通運輸融資部副總經理張炬8日介紹稱,作為國有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揮職能優勢,助力“一帶一路”航運建設高質量發展。據張炬透露,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出口銀行船舶類貸款累計簽約超過5000億元,累計完成船舶類貸款投放4600餘億元。與此同時,中國進出口銀行還不斷加大對高端船型的支持力度,持續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並向智能製造等方面發展,推動船舶產業提質增效與不斷創新。
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市場開發和客戶服務部總經理助理戴丹在論壇上介紹稱,截至2023年的3月,中國信保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和投資達1.8萬億美元,累計支付賠款91.5億美元。近年來,中國信保主動把握行業和國別的發展趨勢和規律,加大對船舶、港口、新能源、電信等共建“一帶一路”重點行業的研究和支持,提升了企業海外投資興業的信心,促進了銀行對專案融資的支持,充分發揮了風險保障和融資促進作用。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逐步推進,政策性金融政策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為推動國際貿易合作投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黃循鈾認為,政策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還有更大的發力空間。例如,政策性金融可以積極發揮撬動功能,有效彌補和克服市場的局限性,為“一帶一路”重大專案的落地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此外,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中國面對越來越多的新挑戰,政策性金融也可以充分發揮其逆週期、跨週期的引導作用。
張炬也在發言中提到,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航運業面臨諸多挑戰,但後疫情時代也是優質船舶航運企業增強實力、脫穎而出的機會窗口,而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新形勢下我國航運企業和航運金融業的一致目標。
張炬說,下一步,中國進出口銀行將持續加大對綠色環保船型的支持力度,推動“一帶一路”與綠色航運融合共進;進一步加強與各方在航運金融領域的溝通,聯手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戴丹建議稱,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應考慮將信用保險工具嵌入海外業務流程。眾多案例證明,出口信用保險不僅是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也可以在培育專案、促進融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當日,論壇還邀請中國進出口銀行交通運輸融資部副處長陳楠、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市場開發和客戶服務部副處長張治、海宏輪船(香港)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劉伯晗、中航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航運子公司副總經理朱佳峰和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顧問高晨霞等嘉賓,就企業、金融機構和租賃公司如何攜手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力量等話題展開對話。
“一帶一路”建設論壇是第五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的一部分。以“共商港航合作、共建絲路通道、共用經貿繁榮”為主題的第五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本月7日至8日在廈門舉行。
“絲路海運”是國內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臺,成立於2018年12月。目前,絲路海運聯盟成員單位已達317家,覆蓋產業鏈上的港口、航運、物流、港航服務、生產、貿易和批發零售等所有環節。“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總數達116條,通達全球43個國家的131座港口。
來源:中國環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