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imon Jessop, Susanna Twidale and Virginia Furness 報導 科技巨頭為抵消人工智慧驅動的碳排放而激增的高品質碳清除信用額需求,正助推市場短缺。專家指出,這種短缺恰恰是刺激新興市場投資所需的催化劑。
過去兩年間,微軟、穀歌等企業的大量採購使2024年碳清除信用額價格飆升至森林保護專案信用額的近四倍。
碳信用專家指出,自2019年以來,科技巨頭累計投入數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於近兩年)用於持久性碳移除專案——即能長期捕獲並儲存二氧化碳的方案。據市場追蹤機構CDR.fyi統計,現貨市場與長期採購協議的總支出已達100億美元。
科學家指出,碳捕獲專案對減緩全球變暖至關重要,可抵消發電等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產業的排放。
生物炭(將生物質轉化為鎖定碳的炭狀物質)和直接空氣捕獲等專案的碳信用被視為更可靠的長期碳捕獲方案。與退化土地修復相關的專案同樣備受重視。
隨著科技企業為人工智能建設數據中心(通常依賴化石燃料),其利潤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步攀升,從而推升碳信用需求。
氣候科技公司Patch首席執行官布倫南·斯佩拉西指出,眾多企業正借助人工智慧拓展業務,並將部分收益用於購買碳信用。
“業績優異的企業正大力投資,而這些企業之所以表現出色,正是得益於人工智慧。因此人工智慧推動利潤增長,利潤又驅動投資,”斯佩拉西在巴西COP30氣候會議期間接受採訪時強調。
科技巨頭們承諾最終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然而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已退出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
微軟發言人表示:“我們通過長期採購協議釋放強勁需求信號,從而開啟創新、融資與部署的良性迴圈。”該發言人補充道:“通過錨定大型專案,我們既能推動新增供應,又為其他企業買家留出進入空間。”
買家需自行解決
信用額度供應未能跟上需求增速。
Patch平臺數據顯示,其碳信用購買需求中三分之一指向生物炭,但因供應緊張最終成交量不足20%。
造林碳信用需求占比25%,實際成交僅12%。
“對高品質產品的渴求真實存在,數據印證了這一點。碳註冊機構Isometric首席商務官盧卡斯·梅指出:“2024年採購的持久性碳移除量為800萬噸,而今年迄今已達2500萬噸。”
“這顯然受到科技巨頭們的強勁推動。”
CDR.fyi數據顯示,迄今僅發行了不足100萬噸的持久性碳移除信用額,主要來自生物炭專案。
梅補充道,鑒於供應短缺,更多企業正尋求簽訂承購協議,這將通過為開發商提供銷售保障來擴大供應。“歸根結底,額外需求將帶動額外供給。”
英國生物炭規模化發展
對部分企業而言,解決供應短缺的方案是自主生產信用額度。
純數據中心集團計畫斥資2400萬英鎊(約合3160萬美元)在威爾特郡建設英國最大的生物炭專案,以確保自身供應充足。該集團客戶包括多家大型科技公司。
“在評估供應商時,我們很快意識到很難找到可靠的高品質產品。我們決定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和生產來保障品質。”首席執行官唐·柴爾德斯表示。
負責運營該專案的子公司“更健康地球”研發總監阿拉斯泰爾·科利爾稱,專案將於12月投產,18個月內逐步擴產至年吸碳1.85萬噸,並計畫在英國增設三處生產基地。
“過去三年我的核心投資理念始終是…需求將大幅超過供應,且這一趨勢已然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