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天,位於山東、浙江的兩臺核電新機組相繼開工。
11月19日,浙江三澳核電專案3號機組開始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澆築(FCD),標誌著該機組主體工程正式開工,三澳核電專案二期工程建設序幕全面拉開。11月18日,山東招遠核電專案1號機組完成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澆築,標誌著該專案一期工程建設全面啟動。
以上兩個專案的業主單位均為中廣核集團。至此,中廣核在國內擁有廣東大亞灣、廣東陸豐、廣東惠州、廣東臺山、廣東陽江、廣西防城港、福建寧德、浙江三澳、山東招遠、遼寧紅沿河共十大核電基地。
三澳核電專案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總裝機約720萬千瓦,總投資約1200億元,一次規劃、分三期建設。本次開工的3號機組於2024年8月19日獲國家核准,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度,可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年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據瞭解,該專案一期工程正有序推進:1號機組裝料前核安全檢查已完成,正式進入裝料準備階段;2號機組當前處於熱試準備階段,正在開展系統調試試驗、設備安裝工作。
招遠核電專案位於煙臺招遠市張星鎮,同樣擬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總投資約1200億元。全部機組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達500億千瓦時,可滿足約500萬人口的年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山東、浙江,均為沿海核電大省。
山東能源需求大,沿海地區地質條件好,黃渤海沿岸的海陽、榮成、招遠等地是難得的核電站優質選址。在招遠專案開工之前,山東已在運海陽、榮成石島灣核電基地,集聚了國電投、華能、中核三大核電集團。
山東省能源局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該省非化石能源裝機年均增長近25%,核電是其擴大清潔能源供給的重要舉措。“十四五”以來,海陽一期持續安全穩定運行,榮成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範工程先後建成投運,核電累計發電量超15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1億噸。
山東正在加快推動核電新廠址的開發建設。澎湃新聞查詢發現,煙臺市今年1月公佈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責任分工”顯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年度目標包括“加快建設海陽核電二期,開建招遠核電一期,爭取海陽核電三期、萊陽核電一期獲批,辛安核電一期具備核准條件。”
據澎湃新聞梳理,萊陽核電規劃建設6臺國和一號核電機組,總投資約1283億元,一次規劃、分期建設,2022年6月正式取得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許可。6臺機組全面建成後,這將成為全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辛安核電專案規劃建設4臺華龍一號機組和2臺高溫氣冷堆,一次規劃,分期建設,該專案距離海陽核電站約39km。
相比山東,浙江對於核電的現實需求更為突出。
浙江是用電大省、能源小省,近年來加快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十四五”期間推進三門核電、三澳核電和金七門核電核准和建設,不僅助力電力保供,更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三澳核電一期專案曾開民資入股核電的先河,二期工程的民資參股比例進一步提升。
與FCD重大節點相比,此番新開工核電專案的最大亮點在於冷卻塔的應用。
18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山東招遠核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喻向東介紹,招遠專案最顯著的特點是配置了高達203米、淋水面積為16800平方米的高位收水自然通風冷卻塔,“首次將二次迴圈冷卻技術應用到了‘華龍一號’機組上。”他進一步解釋稱,冷卻塔將核電站常規島的直接冷源由大海變為大氣,依託大氣熱阱帶出常規島熱力迴圈餘熱,海水僅作為補充水源。這一設計不僅實現了冷卻水的迴圈使用,還大幅降低水頭和能耗,最大程度降低飄水率,有力保障了冷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開工的國家電投廣東廉江核電1號機組,也採用了兩座超大型冷卻塔。
業內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對於不具備海水直流迴圈冷卻條件的沿海廠址而言,冷卻塔方案具有廣泛的借鑒示範意義。這將拓寬核能專案開發空間佈局,為我國核電建設開闢新路徑。
近年來,國內核電核准節奏重回正軌,2022年以來,每年均有10臺及以上核電新機組獲批。截至10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59臺,總裝機容量為6248萬千瓦;核准在建機組53臺,裝機容量達6293萬千瓦,總裝機規模已突破1.25億千瓦,連續保持世界第一。根據2024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公佈的綜合指數,全球滿分機組中,高達43.18%來自中國。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