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比亞的旅遊目的地中,位於加勒比海邊的巴蘭基亞算不上出挑,這座建於1629年的大西洋省首府,更多時候以經濟中心和貿易港口示人。不過,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很多地方的人被吸引過來,多元文化與思潮在這裏交融,在本沒有什麼自己習俗的巴蘭基亞,狂歡節逐漸形成。
歐美國家的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狂歡節,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最為耀眼。其實,在南美大陸北端的巴蘭基亞,狂歡節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規模令人瞠目,僅次於里約熱內盧,每年吸引幾十萬名遊客來此狂歡。歌星夏奇拉就是從這座文化熔爐走向世界的。
巴蘭基亞狂歡節通常在每年二三月舉行,為期4天,自一個週六開始,至下個週二晚上結束。在此期間,巴蘭基亞全城“癱瘓”,人們放下工作,走出家門,讓街上的每個角落都充滿音樂、舞蹈、巡遊和派對。如果來巴蘭基亞錯過了這精彩的4天,也沒有遺憾,狂歡節博物館令人如身臨其境,全年皆可狂歡。
狂歡節博物館前後籌畫了8年,2019年對外開放。色彩是狂歡節的符號,因此這棟3層建築的立面由垂直面板和彩色鉸接式遮陽板構成,試圖通過五顏六色的“微風”來展示節日的歡樂與活力,不僅牆體上充滿鮮豔的顏色,入口的兩頭彩牛雕塑同樣讓人心生愉悅。
狂歡節博物館位於巴蘭基亞市中心,每年狂歡節時,拉巴斯廣場是宣佈狂歡節開始的地方,巴蘭基亞市長象徵性地將城市鑰匙授予狂歡節女王,完成權力“交接”。狂歡節女王屆時誦讀宣言,解釋人們在節日期間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博物館的參觀自三樓開始,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16個狂歡節,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放映室內迴圈播放介紹巴蘭基亞狂歡節的視頻。狂歡習俗大概要追溯到19世紀末,歐洲狂歡節與當地原住民以及非洲等多地的節日傳統不斷融合,形成了巴蘭基亞狂歡節。通過道具、色彩、樂器和服飾等,這一樓層詳細展示了巴蘭基亞狂歡節的各個方面。
在這些展品中,一個長鼻子、大耳朵的人偶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它衣著俏皮,顏色搭配亮眼,看上去像猴子和大象的結合體。原來,這是馬里莫納,巴蘭基亞狂歡節獨有的原創吉祥物。據說,設計馬里莫納原為嘲笑上流社會,創作者利用滑稽的西裝,兩條領帶,一條在前,一條朝後,還有鬆鬆垮垮的肥褲子,塑造了這個形象。
二層是女王服裝和花車的展區,精挑細選了過去100多年使用過的服裝,許多是花了幾個月時間才完成的。伴著視頻和音樂,參觀者仿佛置身巴蘭基亞狂歡節。音樂和舞蹈是靈魂,每種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意義,比如庫比亞原來用在哥倫比亞的非裔葬禮上,後與原住民和歐洲樂器融合,成了哥倫比亞流行的音樂風格。
博物館一層是歷屆狂歡節女王的照片,參觀者能感受青春與歲月的沉積。
狂歡節博物館是一座紀念碑,保存著巴蘭基亞狂歡節的歷史記憶。憑藉狂歡節博物館,巴蘭基亞成為哥倫比亞第一個擁有專門保護狂歡節傳統文化的城市。作為哥倫比亞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巴蘭基亞狂歡節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