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Laurie Chen and Michael Martina 報導 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戴維·珀杜(David Perdue)大使曾是全球貿易的擁護者,後轉為對華鷹派,他將強調自己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密切關係,因為他正努力恢復華盛頓與北京之間至關重要的溝通管道。
曾任佐治亞州共和黨參議員的珀杜本周抵達北京,接替今年1月離職的前總統喬·拜登選派的職業外交官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
上週末,中美雙方在日內瓦達成了意想不到的休戰協議,暫停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而這場貿易戰曾引發了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
珀杜上周在白宮的一次活動上對特朗普表示:”我希望讓全世界知道,我本人與此人相識。我很高興能成為您在中國的代表。”
分析人士指出,珀杜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是他在參議院的重要盟友。他將利用與特朗普的關係,尋求在與中國的對話中贏得信譽,以助力推動一項貿易協議。
共和黨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Steve Daines)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為戴維·珀杜是與總統關係最密切的大使之一。”
“特朗普總統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人,來承擔這項最重要的職責。”
珀杜的任務還包括幫助說服中國政府停止用於製造致命阿片類藥物芬太尼的原料流向美國,這也是華盛頓對中國徵收 20% 剩餘關稅的原因。
戴恩斯說,他和珀杜 “詳細 ”討論了這一問題,包括中國總理李強3月在戴恩斯訪問北京期間提出的一項建議。
戴恩斯建議,雙方可以圍繞中國政府是否承諾在規定時間內有效阻止前體流動來達成關稅減免協議,但這仍取決於兩國談判人員如何確定這些步驟。
中國外交部週三表示,“願意為”珀杜抵達北京就職提供便利。
中國關係
現年75歲的珀杜曾經是一位全球貿易佈道者,在他40年的國際商業生涯中,他曾將製造業外包給亞洲。
後來,他在參議院成為一名中國安全鷹派人物,並支持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徵收關稅,儘管起初他並不情願。
珀杜與戴恩斯於2018年和2019年共同率領國會代表團訪問中國,期間會見了時任總理李克強和劉鶴。劉鶴是習近平主席的前經濟顧問,也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中方首席談判代表。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新波說,與更注重人權等 “意識形態問題 ”的前任相比,中國官員希望珀杜更加“務實”,更有經濟頭腦。
吳新波說,”鑒於他的商業背景,他可以……努力解決貿易、經濟和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具體問題。”
他補充說,他們還希望他能成為中美之間的直接溝通管道。
外包生涯
珀杜在佐治亞州沃納羅賓斯由兩位來自農業社區的教師撫養長大。
他曾就讀於佐治亞理工學院,後加入庫爾特·薩爾蒙諮詢公司(Kurt Salmon Associates),幫助美國服裝製造商從亞洲工廠採購產品。
1992·1994 年,他在香港生活期間,幫助消費品公司 Sara Lee 建立了亞洲業務。1994 年,該公司裁員數千人,包括在佛吉尼亞州和佐治亞州的工廠。隨後,他又在哈格爾服裝公司、銳步公司和美元通用公司任職期間重複了這一模式。
一份證詞記錄顯示,在 2005 年的一次取證中,珀杜說他為自己的外包記錄感到 “自豪”,並將美國製造業的衰落歸咎於政府政策。
2014 年,他以 “就業創造者 ”和全球貿易佈道者自居,贏得了首次參議院競選。
在擔任參議員期間,珀杜專注於軍事和安全問題,並於2019年成為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權小組委員會的負責人。
他主張加強美國的海上力量和造船努力,並登上美國海軍軍艦在南海過境。
2018 年訪華後,珀杜在華盛頓的一個論壇上說,他不喜歡關稅,但相信特朗普的 “直覺是對的”,因為關稅的破壞性足以引起中國政府的注意。
在同一場活動中,珀杜警告美國不要對北京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沾沾自喜,並對中國隨著國力增長的發展方向表示擔憂。
我們都犯了錯誤。我們曾認為,隨著中國的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他們將會實現開放與自由化,但他指出:“這種情況尚未發生。”
七年後,美中關係依然受到珀杜訪華時提出的同樣問題的困擾——包括平等市場准入、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盜竊、遵守世界貿易規範以及網路戰。
近年來,他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變得更加強硬,反映出華盛頓兩黨對其主要地緣政治對手的鷹派態度的轉變。
去年,珀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北京意圖“摧毀資本主義與民主”,美國的供應鏈應與中國脫鉤。
然而,在上個月的確認聽證會上,珀杜呼籲對北京採取“細緻入微的、無黨派的及戰略性的”應對措施。
史汀生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孫雲表示,珀杜早在特朗普任內就被任命為值得信賴的北京特使。
孫雲表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挑戰是結構性的,因此沒有人會期望單憑一人之力改變世界。但有效的溝通者始終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