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前20年主要是中國崛起的故事。接下來的20年會是印度崛起的20年嗎?
有很多樂觀的理由。但印度的前進道路可能與中國截然不同,而且更具挑戰性。
雖然從理論上講,印度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一系列障礙仍然使工人與雇主之間建立聯繫困難重重。這使得家庭和企業都很難積累起某種投資熱潮所需的積蓄——這種投資熱潮曾經改變了中國臺灣和韓國等“亞洲四小龍”的面貌,使其擺脫了貧困。
仍然很高的貿易壁壘是另一個問題,特別是如果印度想成為像中國一樣的電子產品組裝中心的話。
遺憾的是,印度一直在努力為適齡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鋪平道路——尤其是女性,而印度勞工和就業部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財年,印度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勞動適齡人口加入了勞動力大軍。這比2018年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約50%的平均水準,也遠低於中國的71%。
對農業和農村糧食援助的巨額補貼可能是原因之一。而與許多女性工人住在宿舍的中國相比,印度女性對離家生活和工作的容忍度較低則可能是另一個原因:去年接受政府調查的女性中有45%表示,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使她們無法加入勞動力隊伍。
印度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投資基礎設施。但政府已經債臺高築,如果私營部門的蓬勃發展不能增加稅收收入,就可能難以繼續取得進展。
印度的公共債務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5%,在新興經濟體中僅次於巴西。到本財年結束時,中央政府的資本支出將達到近20年來的最高水準,即占GDP的3.3%。要維持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就需要增加收入、降低補貼或讓私營部門更多地參與進來。
這一切都使得印度必須竭盡全力為外國直接投資鋪平道路,特別是在製造業方面。
根據匯豐銀行的數據,2021年對電腦等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約占印度GDP的0.5%,但現在也顯著回落。這令人擔憂,因為印度迫切需要這些勞動密集型裝配工作。富士康等電子巨頭正在大力投資,但也面臨著僵化的勞動法等問題。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