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吟誦著杜甫的詩句,我們從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大壩逆江而上,進入風光秀麗的香溪河,便到了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里——湖北省興山縣。
這片浸潤著詩畫意境的土地,因兩千多年前昭君出塞的故事而鐫刻入史。西元前33年,這位生於香溪河畔的女子入宮後,自請遠嫁塞外,以柔弱的身軀撐起漢匈邊塞五十餘年的安寧。
興山因“縣治興起於群山之中”而得名。昭君出塞的歷史佳話流傳千古,青山綠水環繞的興山盡是詩畫,山裏山外都是昭君的傳說。“鄉人憐昭君,築臺而望之”,1982年,興山縣在香溪河畔複修王昭君紀念館。如今的昭君村,已建成集昭君遺址、遺跡與自然生態景觀於一體的昭君村古漢文化旅遊區,並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中國最美鄉村”等殊榮。
盛夏,清淩淩的香溪河穿村而過,西漢特色的古建築群隱於兩岸蒼翠綠意間,粉牆黛瓦在橘園深處若隱若現。村後紗帽山雲霧繚繞,滿坡柑橘與桃李相映成趣,果香伴著山風沁人心脾。
步入村落,每寸土地都沉澱著歷史記憶。古建築群中,郭沫若手書的“王昭君紀念館”匾額熠熠生輝。琵琶橋、楠木井等歷史遺址,經過精心修繕,化作訴說昭君故事的生動注腳;娘娘泉清波蕩漾,仿佛仍飄蕩著當年浣紗的餘香。
“一呀更裏呦,天哪又裏黑呀,晃晃裏格月亮……”國家級非遺興山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家珍和萬會知正在昭君書院演唱興山民歌《五更》。興山民歌的旋律時常響起,那是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的悠長吟唱。
近年來,興山縣依託深厚的昭君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走出了一條“文旅興村、產業富民”的特色路徑,讓千年文化古村煥發出現代活力。
百畝蜜桃採摘園裏,盛夏果實掛滿枝頭,遊客穿梭其間共用豐收喜悅。昭君村將農田轉化為沉浸式旅遊體驗區,“昭君”地理標識的特色農產品年銷超千噸,直接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昭君別鄉》情景劇每日上演,興山圍鼓、地花鼓等非遺展演隨遊客腳步流動表演,日均吸引遊客逾萬人次。昭君村村民穿上漢服,積極傳承非遺文化,參與演藝的家庭月均增收2000元。村子帶動周邊發展民宿196家、農家樂527家,衍生就業崗位3000餘個,真正實現“景區搭臺、村民唱戲”的共贏圖景。
昭君文化的弘揚傳承也跨越了地域界限,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興山縣每年舉辦昭君文化藝術節和文化論壇,邀請海內外專家共同探討昭君文化的時代價值。昭君村還開發出“史實昭君”“漢代禮儀”等研學課程,年接待中小學生超5萬人次。
站在香溪河畔遠眺,河水悠悠訴說著兩千年前的故事,也見證著今日新貌。古老傳說與嶄新氣象在香溪河畔交融,這裏笑迎四海賓朋,讓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財富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出奮進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