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寧波市外灘大橋下,曾經破舊不堪、險些被遺棄的寧波修船廠,如今轉型為iPN漁輪廠,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更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多元化服務消費場景實踐案例。遊客紛紛慕名而來,觀賞豐富多彩的展演,體驗鮮活地道的非遺,感受新舊交融的空間散發出的獨特文化韻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近年來,寧波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印發《寧波市關於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構建“枕山、擁江、攬湖、濱海”全域大景區體系。今年1月至6月,寧波市旅遊人數達6010.7萬,同比增長10.6%;旅遊綜合收入756.3億元,同比增長11.2%。
老地方煥發新活力
新時代新征程,旅遊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寧波大力培育新興業態。iPN漁輪廠前身是1956年創立的寧波修船廠,從傳統工業設施轉向現代文旅綜合體花了7年時間,自2023年12月開業以來迅速“破圈”,其創新的核心就在於“文化+”。
寧波愛珂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亞男介紹,iPN漁輪廠的發展與近年來寧波文旅戰略的深度推進密不可分。“我們最大限度保留舊廠建築風貌,在老廠房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從傳統工業重地向集旅遊集聚、休閒娛樂、時尚科技於一體的城市中央文旅演藝綜合體的轉身,實現了工業遺產與現代文旅的融合發展。”鄧亞男介紹,目前iPN漁輪廠的日均人流量超1.5萬。
憑藉“凡是空間皆可演藝”的創新演藝模式,這裏的演藝活動更顯生動多元、互動性十足,吸引了大批藝術愛好者。通過創新的業態佈局和品牌策劃,iPN漁輪廠培育出具有專案標識的創意集市品牌,有力帶動周邊區域的商業升級和文化創新。同時,iPN漁輪廠聚焦年輕消費群體需求,運用亞洲首個多折角裸眼3D大屏、全息屏及互動藝術裝置等科技元素,結合一站式超級娛樂夜現場,打造出多維度、沉浸式的夜生活消費空間。
夏日炎炎,寧波的夜晚更加熱鬧。7月12日至8月24日,作為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街區,南塘老街推出“夏夜南塘”主題活動,從創新場景營造、沉浸式非遺體驗與惠民促銷三大維度,打造“可觀、可感、可參與、可消費”的夜間經濟全新場景。
南塘老街行銷管理部主管謝謙介紹,7月以來,這裏的客流呈現“晝伏夜出”特點。“我們的夜間經濟在暑期得到有效拉動,晚間客流量明顯增多,遊客涵蓋東部地區及上海等地,不少人被街區風貌與文化氛圍吸引。”謝謙說。
通過“美食+文創+非遺”的融合業態,街區將市井煙火昇華為美學體驗。每週開設的非遺課堂涵蓋紮染、竹編、陶瓷拉坯等多項技藝,通過小程式招募參與者,以親子互動形式,有效加深了遊客對寧波本土文化的認知。
外國遊客愛上中國韻
旅遊業不僅可以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在長三角的黃金海岸線之上,寧波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正經曆著一場從傳統觀光景區到國際化度假目的地的蛻變。
“這裏的風浪比想像中更帶勁,這才是真正的帆船運動。”來自美國的馬克連續兩年到亞帆中心參加帆船訓練和比賽。馬克的感歎,道出了該旅遊度假區的轉型密碼。2023年亞運會帆船賽後,這片曾以觀光為主的濱海景區錨定“海洋運動”賽道,構建起“賽事資源轉化+非遺體驗+漁村共富”的創新模式。
來自保加利亞的維克托裏·卡拉戈佐娃在非遺課堂體驗魚拓製作,揭紙那一刻,她直呼這就像魔法。她還參觀了農民畫展和漁文化展,“從古老的捕魚方式展示,到充滿創意的海洋主題作品,每一處都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次松蘭山之行,讓我愛上了中國文化。”她說。
一位常駐上海的德國工程師表示:“這裏的帆船設施專業度堪比歐洲,海鮮美食和非遺體驗又充滿中國特色,是我們家庭週末度假的首選。”
“我們通過帆船文化、非遺體驗等差異化產品吸引國際客群。”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管理中心副主任史素珍介紹,2024年,度假區境外遊客量同比增長超100%,其中參與帆船體驗的外籍家庭複購率達35%。
今年7月1日,《寧波市入境旅遊三年倍增行動計畫(2025—2027年)》正式發佈,明確以建設國際旅遊優選地為目標,力爭到2027年入境遊客翻一番。
旅遊鋪就共富路
2024年以來,寧波溪口—滕頭景區以“全域共富”為切入點,通過搭建全域數字文旅平臺、整合旅遊資源、創新行銷模式等舉措,推動景區從傳統運營向數位化、協同化轉型。
通過前期資源整合,景區與奉化區全域的景區、酒店、特色餐飲、特產等資源方達成合作,構建平臺產品資源庫。“我們正在測試‘景區門票兌換農產品’功能,未來遊客買一張票,就能幫農戶賣出一籃桃。這種‘旅遊+助農’的延伸模式成為景區踐行共富理念的生動注腳,讓景區從‘賺門票錢’轉向‘賺產業鏈錢’。”溪口—滕頭景區運營經理張志大說。
數位化轉型仍需突破瓶頸,張志大坦言,景區計畫引入AR導覽、數字藏品等新玩法,將雪竇山微度假平臺升級為“目的地旅遊生活服務平臺”。據瞭解,寧波全市4A級以上旅遊景區實現數位化服務全覆蓋。
從“資源依賴”邁向“創新驅動”,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的發展帶動周邊經濟顯著增長。梅嶴村借勢濱海旅遊紅利,依託度假區客流、品牌和基礎設施優勢,打造“山海共富”特色村,吸引20餘名青年返鄉創業,啟動鄉村發展新動能。在度假區賦能下,村民積極發展精品民宿、漁家樂等業態,共用旅遊經濟紅利。史素珍告訴記者:“全村64戶人家,超80%家庭從事旅遊服務行業,戶均營收超20萬元。”
2024年以來,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新增了帆船文化館、海絲文化研學線路,並將專業賽事資源轉化為大眾體驗專案。遊客可乘坐遊艇環島觀光,參與帆船體驗,甚至舉辦海上婚禮。“我們要為遊客提供多樣化產品,增加大家的文旅選擇和幸福感。”史素珍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