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Lucien Libert and Ingrid Melander 報導 週四,法國舉行了莊重的悼念活動,緬懷十年前在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和自殺式炸彈襲擊者襲擊咖啡館、餐廳及巴塔克蘭音樂廳事件中遇難的130名受害者。
此次襲擊是二戰以來法國境內最嚴重的恐怖事件,給國民心理留下創傷,並促使政府採取緊急安全措施,其中許多措施現已納入法律。
在巴黎舉行的系列悼念活動中,聖母院大教堂的鐘聲響起。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與包括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內的各界人士列隊聆聽遇難者名單宣讀。
“無法填補的空洞”
2015年11月13日的襲擊始於法國國家體育場外的自殺式爆炸,造成巴士司機曼努埃爾·迪亞斯遇難。隨後槍手在巴黎市中心另外五處地點開火。
“自那年11月13日起,便存在著無法填補的空洞,”迪亞斯的女兒索菲在體育場前說道。回憶起那夜家人徹夜撥打父親電話卻始終無法接通的場景,她的聲音因淚水而顫抖。
“願我們能喚醒年輕一代的覺醒,傳承共和國的價值觀,並提醒他們銘記所有無辜逝去的生命——就像我父親那樣,毫無緣由地過早離去。”她說道。
致敬儀式
全天候,倖存者與遇難者家屬在每處襲擊現場向傷亡者致哀,獻上花圈並默哀一分鐘。
每個現場都逐一宣讀遇難者姓名。
“銘記他們至關重要;對我而言,這是讓他們重獲生命的方式。他們就在我們中間。”巴塔克蘭劇院襲擊事件倖存者塞巴斯蒂安·拉蘇克斯如是說。那晚他痛失一位摯友,至今仍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折磨。
據受害者協會及親屬透露,兩名巴塔克蘭劇院倖存者後來自殺身亡。週四的悼念儀式上,他們的名字與其他遇難者一同被宣讀,巴塔克蘭現場儀式也向他們致以哀思。
他們的離世使官方統計的遇難人數升至132人,其中92人死於巴塔克蘭劇院。
當天稍晚,巴黎市政廳附近揭幕了一座紀念花園。
“憤怒已平息……但傷痕永難磨滅,”菲利普·杜佩隆說道。他的兒子托馬斯在巴塔克蘭遇難。杜佩隆領導著一個受害者協會。
對法國文化的襲擊
歷史學家丹尼斯·佩尚斯基指出,11月13日襲擊事件的獨特性在於其目標是人們外出娛樂的場所,“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在RTL電臺表示:“恐怖分子意圖打擊屬於我們的文化——這種充滿歡樂、慶典、多元、共用與音樂的文化。”
十年後,法國面臨的襲擊威脅已發生變異。
內政部長洛朗·努涅斯向BFM電視臺表示:“十年前11月13日那樣的襲擊如今可能性較低。伊斯蘭國的衰弱大幅降低了這種可能性。”
“但威脅等級依然很高……國內存在極端化進程極快、策劃暴力行動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