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暑期到新疆旅遊的真實寫照。在社交平臺上,“到新疆穿什麼”“獨庫公路今天天氣如何”等討論高頻出現,遊客對旅遊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
記者近日跟隨“‘綠鏡頭·發現中國’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主題採訪報導組”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深度走訪阿克蘇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瞭解氣象服務助力當地旅遊業發展的鮮活實踐。
及時預警 保障旅遊安全
落地阿克蘇地區,八月驕陽似火。驅車向天山托木爾大峽谷深處駛去,巍峨硬朗的雅丹地貌逐漸在眼前鋪展開來。這裏曾是連接天山南北的木紮特古道所在地,千年來的風沙侵蝕、雨水沖刷,讓峽谷岩層形成奇峰兀立、形態各異的“硬核”景觀,這裏成為聞名遐邇的地質公園。
遊客或自駕車,或騎上駱駝,流連於這片頗具西北特色的深山巨穀。“遊客在峽谷內遊玩的路線,其實也是峽谷洪水發生時的洩洪溝。”天山托木爾景區安全辦主任楊龍告訴記者,峽谷所在地區夏季易發生強對流天氣,特殊的地質結構不利於降水滲入地面,容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洪澇災害。對此,景區通過與氣象部門深度合作,建立峽谷氣象站,即時監測天氣變化,為遊客旅遊安全保駕護航。
“我們每天都會安排經過氣象知識培訓的工作人員,前往峽谷地勢較高的後山處,觀察雲層變化,向景區安全部門及時彙報情況。”楊龍介紹,一旦接到溫宿縣氣象局的天氣預警資訊,景區會根據不同的預警級別,向遊客提醒告知雨情,關閉洪澇風險較高的峽谷旅遊區域,並利用擺渡車等方式及時轉移疏散遊客。
記者看到,景區在峽谷不同區域地勢較高處設置了平臺棧道,平時可供遊客縱覽風光,必要時也可作為集中遊客的“安全島”。“現在一進入景區,就能收到相關天氣資訊和旅遊提示,對我們帶隊遊覽的路線規劃很有幫助。”導遊奚文廣說。
精密監測 掌握天氣變化
北起獨山子、南至庫車的獨庫公路,是許多遊客來新疆自駕的“必打卡”線路。這條全長561公里、連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沿途串聯起獨山子大峽谷、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魯克天鵝湖、天山神秘大峽谷等多個景區,跨越近10條主要河流和4個終年積雪的冰達阪。車行獨庫,常有“一天遊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獨特體驗。
在獨庫公路上,天氣既是景觀,又是影響通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年5月31日,獨庫公路“結束冬眠”恢復季節性通車,較往年提前了近半個月的時間“開門迎客”。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主任孟富強介紹,去年6月,新疆氣象部門在獨庫公路沿線新建了10個全要素氣象觀測站,新增北斗系統信號傳輸管道,促進對春季融雪等關鍵數據的獲取與回傳,精准掌握獨庫公路天氣條件的變化情況,並及時與文旅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公安部門等共用監測數據與預報資訊。
目前,具體到相應路段的實況天氣等氣象服務產品,在獨庫公路沿線各景區的電子顯示幕上發佈,遊客還可通過手機APP等方式,獲知公路沿線14個重要節點未來3天的天氣預報,隨時查看獨庫公路天氣走勢,便於行程規劃。
耕雲播雨 守護草甸生態
越過天山,走進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境內的巴音布魯克,一望無垠的高山草甸層疊錯落,初秋的涼意化作碧草間似有若無的一抹黃色。遠方的雲輕吻山脊,開都河靜靜流淌在草原上,這種秀麗而又靜謐的美,為巴音布魯克引來許多遊客。
在遊客眼中,雲與草,投映出這片天地間最美的顏色。而在巴音布魯克人工增雨試驗基地的工作人員看來,雲與草形成了有機的“生態迴圈”。
據巴音布魯克氣象站站長黃向春介紹,巴音布魯克地處天山山脈中段南麓,是連接南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緣的關鍵區域,在地表徑流與地下水補給、維繫湖泊與濕地生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天山山區水塔”之稱。“這裏的空中雲水資源十分豐富,但山區降水卻相對有限,我們希望通過人工增雨,讓‘雲中的水資源’更好地服務於區域生態環境。”黃向春告訴記者。
從去年5月至今,巴音布魯克人工增雨試驗基地共開展大中型無人機增雨作業30餘次,在冬春季開展飛機增雪作業23架次。精准、科學地“耕雲播雨”,為這片“綠野汪洋”注入勃勃生機。據氣象部門監測,今年1—7月,巴音布魯克山區累計降水量為197.9mm,比去年同期增加54.2mm,增幅37.7%。尤其是在7月全疆氣溫偏高、降水較少的情況下,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當地較為乾旱的情況。
“這幾年草長得越來越好了,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是好事。”蒙古族牧民拉曼已經在巴音布魯克生活了數十年,在他看來,人工增雨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助益作用十分顯著。水豐、草美、牛羊成群的景象,不僅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詩意棲居”的田園生活之美,也讓當地民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