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Valerie Volcovici and Richard Valdmanis 報導 在世界首次年度氣候會議召開三十年後,各國領導人本周齊聚巴西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記錄全球變暖應對進展的數據揭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儘管歷經多年談判、承諾與峰會,自首次會議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攀升三分之一;化石燃料消耗持續增長;全球氣溫正朝著科學家警告將引發災難性破壞的臨界點邁進。
儘管歷經多年談判、承諾與峰會,自首次會議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攀升了三分之一;化石燃料消耗持續增長;全球氣溫正朝著科學家警告將引發災難性破壞的臨界點邁進。
巴拿馬氣候變化問題特別代表胡安·卡洛斯·蒙特雷表示:“這些會議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遠遠不足以保障地球生命的延續。”他正致力於推動簡化重大環境協議的進程。
透過數據看本質
在11月10日至21日巴西貝倫峰會召開前夕,這份嚴峻評估引發根本性質疑:全球氣候外交是否已然失敗?抑或這些會議已取得原始數據無法呈現的成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稱年度會議已取得“巨大進展”,但他強調:“隨著氣候災害席捲各國,顯然需要更快採取更多行動。”
自1995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34%。儘管增速低於此前三十年64%的增幅,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趨勢仍與氣候穩定不相容。
美國拜登政府氣候特使約翰·克裏表示:“我們仍有時間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兌現承諾,這場戰役仍可取勝。我們只需自省奮進,立即行動。”
氣候研究與宣導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10月報告指出,各國政府設定的2035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仍不足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攝氏度以內——這是各國政府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中確立的里程碑式目標。
儘管30年滾動平均值(巴黎協定採用的基準)仍低於該水準,但全球氣溫在某些年份已突破1.5攝氏度門檻,2023年和2024年更躋身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列。
“溫度超標在所難免,這非常不幸。” 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氣候特使、聖盧西亞前能源部長詹姆斯·弗萊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任何超過1.5攝氏度的升溫都將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造成災難性影響,”他強調。
斯蒂爾向路透社指出,若沒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程,全球氣溫將面臨災難性的5攝氏度升溫,而非當前預測的3攝氏度以內增幅。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變暖排放主要來源的化石燃料消耗量仍居高不下,這既源於經濟增長,也源於近期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對能源需求的激增。
國際能源署預測,煤炭(燃燒時最髒的化石燃料之一)需求將持續至2027年維持在歷史高位,因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抵消了其他地區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太陽能和風能應用加速普及,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激增,整體能源效率持續提升。
IEA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2.2萬億美元,首次超越化石燃料投資的1萬億美元。
“十年前我們根本無法想像這些技術進步以及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價格的下降會發生,”德國前氣候特使、歷屆聯合國氣候大會資深代表詹妮弗·摩根表示。
然而,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增長主要抵消了能源需求的增長,而非取代化石燃料。在美國,曾稱氣候變化是世界最大“騙局”的特朗普總統大幅削減風能、太陽能及電動汽車補貼,增加可再生能源專案審批障礙,並開放更多土地用於鑽探和採礦。
白宮發言人泰勒·羅傑斯表示:“特朗普總統不會為追求那些正在摧毀其他國家卻模糊不清的氣候目標,而危及我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
成就與不足
儘管美國遭遇了這些挫折,但《巴黎氣候協定》——或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依然得以延續,即便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兩屆任期內都宣佈退出之後。
這意味著各國理論上仍致力於防止氣候變化最嚴重的後果。
然而,COP談判基於共識的性質——需要近200個國家一致決策——正遭受質疑。
巴拿馬氣候特使蒙特雷指出:“我們被文書工作淹沒,被報告淹沒,被那些僅以檔頁數而非拯救生命數量為評估標準的指令淹沒。”
“我們需要系統性改革。”
巴黎氣候談判期間擔任聯合國首席氣候官員的克裏斯蒂娜·菲格雷斯表示,締約方會議可考慮轉向類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機制。
但菲格雷斯同時指出,隨著全球經濟轉向清潔能源技術,政治博弈的重要性正在減弱。
“如今推動轉型的主力已不再來自政府,而是私營部門、工業領域和技術開發。”
她特別提及中國——據國際能源署統計,僅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及電動車產業的清潔能源投資就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催化劑還是罪魁禍首
部分氣候大會資深人士認為,當前機制是確保所有國家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最佳選擇。
“我認為多邊進程無可替代,”曾任秘魯COP20主席、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事務總監的曼努埃爾·普爾加·維達爾表示。
美國前氣候特使克裏承認這些年度會議存在缺陷,但強調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我們深知這些會議遠遠不夠,但持續推進進程總比徹底的虛無主義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