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ndrea Shalal 報導 一項針對全球逾36,300人的最新民調顯示,在貿易、全球健康、氣候和貧困等議題上,國際社會獲得了巨大支持,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表現不佳。
這項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委託、於8月8日至9月10日在34個國家開展的調查,在美等發達經濟體削減發展援助和全球專案資金之際,呈現出多邊機構公信力的嚴峻圖景。
儘管全球範圍內削減發展支出且民族主義言論日益高漲,仍有75%的受訪者表示若能有效解決問題則支持全球合作,但僅42%認為這符合個人利益。
十名受訪者中有九人認為全球合作對解決就業問題至關重要,92%的人希望在貿易和經濟發展領域開展合作,93%的人希望在糧食和水資源安全領域合作,91%的人希望在全球衛生領域合作。
然而,公眾對全球機構的信任度嚴重滯後。僅58%受訪者信任即將召開聯大的聯合國,60%信任世界衛生組織,44%信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為彌合信任鴻溝,洛克菲勒基金會宣佈啟動5000萬美元計畫——“共同未來”倡議,重點在於重振國際合作、重構全球衛生體系及重塑人道主義糧食系統。
拜登政府前財政部副部長沃利·阿德耶莫透露,他將主導推動符合21世紀需求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其他成員將分別負責衛生與糧食領域的倡議。
阿德耶莫表示:“人們渴望看到全球合作與人道援助的全新模式。傳統國際援助接受國希望實現從受援國向貿易夥伴的轉型。”
他表示下一步將在下周聯合國會議期間召集專家研討,並向美國及全球相關方展開磋商。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拉吉夫·沙阿指出,民調結果表明各方迫切需要更智能、更具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取代過時的國際機構體系。
“那些推動二十世紀人類進步的機構,如今正艱難應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沙阿強調,“這場變革正是我們鞏固既有成果、建立新型夥伴關係、運用新技術為全球最脆弱群體創造福祉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