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0日 ,歐盟委員會向相關方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的決定草案。對擬議稅率進行小幅調整:比亞迪:17.0%;吉利:19.3%;上汽集團:36.3%;其他合作公司:21.3%;其他所有非合作公司:36.3%;決定對特斯拉作為中國出口商實施單獨關稅稅率,現階段定為9%。
中國機電商會日前表態稱,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密切關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進展和結果,並將據此評估赴歐投資風險,作出投資決策。對於有意吸引中國車企前往投資的歐盟國家而言,支持徵稅或將失去投資,而一個保持開放、公平的歐盟市場,對中國企業更具投資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臨時徵稅開始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註冊量一度創出新高。據觀察者網援引彭博社報導,今年6月,中國電動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註冊量創下歷史新高,市占率高達11%;新註冊的純電動車超過2.3萬輛,較5月環比增長72%。
歐盟發佈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8月20日 ,歐盟委員會向相關方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的決定草案。對擬議稅率進行小幅調整:
比亞迪:17.0%;
吉利:19.3%;
上汽集團:36.3%;
其他合作公司:21.3%;
其他所有非合作公司:36.3%;
決定對特斯拉作為中國出口商實施單獨關稅稅率,現階段定為9%;
歐盟委員會還決定不追溯徵收反補貼稅。
相關方可以儘快向委員會服務部門請求聽證,並在10天內提供意見。
隨後,在考慮了相關方的意見後,委員會將向成員國提交最終決定,成員國將根據委員會規則的審查程式進行投票(除非有多數票反對,否則委員會的提議將被採納)。該投票將具有約束力。
最終措施必須在臨時關稅徵收後4個月內實施。包括調查最終結果的委員會實施條例將最遲於2024年10月30日在《官方公報》上公佈(最長在調查開始後13個月內)。
任何潛在措施的有效期為5年,可根據合理的請求和隨後的審查延長。
2023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起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2024年7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佈了初步裁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7.4%至37.6%的臨時反補貼稅。2024年8月20日進行終裁披露,並將於11月4日前做出最終裁定。
最新回應
據央視新聞,中國機電商會日前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密切關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進展和結果,並將據此評估赴歐投資風險,作出投資決策。對於有意吸引中國車企前往投資的歐盟國家而言,支持徵稅或將失去投資,而一個保持開放、公平的歐盟市場,對中國企業更具投資吸引力。
中國機電商會表示,歐盟很多國家一直希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赴歐投資設廠,有分析認為,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阻礙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對歐出口,是希望以此推動中國企業赴歐投資,帶動歐盟汽車產業發展、增加歐盟當地就業機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從中國企業的反應看,歐盟的做法事與願違。
歐盟《外國補貼條例》於2023年7月12日開始實施。該條例賦予歐委會審查有關非歐盟成員國政府對在歐盟從事經濟活動的公司提供財政資助情況的權力,歐委會將根據審查結果對企業採取禁止投資、剝離資產、終止集中等相關措施。
今年以來,歐盟對中國企業頻頻發起《外國補貼條例》調查。截至目前,已針對中國企業發起3起深度調查,1起主動調查,1起突襲檢查。值得注意的是,3起深度調查均迫使中方企業退出招標專案。
中國機電商會表示,歐盟在反補貼調查中認定的“補貼標籤”很可能成為歐盟未來對中國赴歐投資企業開展歐盟《外國補貼條例》調查的藉口。在歐盟發起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前,很多中國車企已開始或計畫赴歐投資或經營,但自歐委會決定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以來,諸多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表達對赴歐投資可能遭遇歐盟《外國補貼條例》調查等風險的極大擔憂。
業內專家表示,歐盟一方面通過徵收反補貼稅等限制貿易的手段來迫使中方企業赴歐投資,另一方面又制定《外國補貼條例》為盟外企業在歐投資和經營“懸上一把利劍”,這種做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
“錯誤的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的這一決定不僅引起了中國車企的強烈不滿,也遭到了多家歐洲車企巨頭的反對。
寶馬、大眾、賓士等歐洲車企的負責人紛紛表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將產生消極後果。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是全球汽車行業繁榮發展的基礎,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面對歐盟的關稅措施,中國汽車行業和政府部門迅速做出了反應。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商會)代表中國汽車行業表示強烈反對,並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各種手段堅決捍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中國政府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上訴,反對歐盟的關稅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臨時徵稅開始前,中國電動汽車6月在歐洲註冊量創新高。據觀察者網援引彭博社報導,今年6月,中國電動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註冊量創下歷史新高,市占率高達11%;新註冊的純電動車超過2.3萬輛,較5月環比增長72%。
來源:中國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