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報導 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 Arno Antlitz 本周表示,歐盟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徵收更高的進口關稅,只會帶來“短暫的喘息機會”。若要從長遠來看,保持競爭的必要條件是降低成本。
Arno Antlitz 表示,“我們必須利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在成本方面變得更具競爭力。目前與關稅相關的討論是否會帶來正確的方向,這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其認為,降低成本不僅將提高電動汽車的性價比,還可以確保企業獲得可觀的利潤,為未來轉型提供資金。
另據記者報導,大眾董事會成員 Thomas Schmall 在慕尼克舉行的汽車活動會議上表示,“如今,保證生存的不再是規模,而是速度。”
同樣的,Stellantis 首席執行官唐唯實也在會議上表示,汽車製造商“沒有太多時間”來調整業務,並且依賴於消除“監管混亂和後院的官僚主義”。
報導援引美國商業諮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與歐洲競爭對手相比,中國汽車製造商擁有 30% 或更大的成本優勢。2022 年,中國電動車佔據歐洲電動車市場份額為 16%,而到 2023 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 19%。
據記者此前報導,寶馬 CEO 齊普策也在本月初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的做法,稱此舉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齊普策認為“歐洲的汽車工業不需要貿易保護”。“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行業需要保護,”齊普策告訴分析師,並補充說,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業務可以為主要汽車製造商帶來工業優勢,“引入進口關稅很容易危及這種優勢。”
來源:中國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