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tine Jacobsen 和 Nerijus Adomaitis 報導 週二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上月通脹率降至歐洲央行目標以下,這進一步支持了本周降息的預期,儘管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了長期價格壓力。
5 月份,歐元區 20 國的消費者價格通脹率從一個月前的 2.2%降至 1.9%,低於預期的 2.0%,原因是能源價格下跌以及服務價格通脹大幅下降。
歐盟統計局稱,剔除波動較大的燃料和食品價格後的核心通脹率這一更受關注的指標從 2.7% 降至 2.3%,原因是服務價格漲幅從 4.0% 放緩至 3.2%。
自去年 6 月以來,歐洲央行已七次下調利率,鑒於工資增長緩慢、能源價格下降、歐元走強以及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週四再次降息幾乎已成定局,這些因素都表明通脹壓力正在緩解。
物價壓力如此之弱,以至於一些經濟學家甚至預計今年通脹率將持續低於歐洲央行 2% 的目標,直到 2026 年的某個時候才會反彈。
對立的趨勢
這給歐洲央行帶來了兩難困境,因為短期內和長期內的物價前景大相徑庭,因為從更長遠來看,通脹可能會受到諸多因素的推升而面臨上行壓力。
這就是投資者認為歐洲央行會在 6 月之後暫停降息,並在今年僅再降息一次(可能在秋季)的原因。
利率也穩穩處於“中性”區間,既不會抑制經濟增長,也不會刺激經濟,這使得一些人認為應當稍作停頓,觀察一下美國貿易政策的反復無常將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和物價。
政策鷹派人士也警告稱,鑒於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異常嚴峻,通脹可能很快就會再度抬頭。
貿易戰、關稅提高、去全球化以及企業價值鏈的重新調整,預計都會推高物價。
此外,勞動年齡人口的持續減少以及與國防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投資也可能加大物價上漲壓力。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相互對立的趨勢將如何影響歐洲央行的政策,但歐洲央行通常會忽略短期的價格波動,因為它關注的是中期的通脹目標,這是一個定義較為寬泛的概念,通常指一到兩年之後的情況。
然而,如果政策制定者認為價格下跌也在拉低或“動搖”長期預期,他們可能會被迫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