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中,中國的“秘密武器”是一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工廠機器人大軍,它們徹底改變了製造業。中國的工廠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實現自動化。工程師和電工負責管理大批機器人,這些自動化操作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降低了製造成本。因此,中國的工廠將能夠保持許多出口產品的較低價格,這使其在應對美政府發起的對華關稅戰中具備優勢。
如今,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比美國、德國或日本的工廠更高。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每萬名製造業工人中,中國擁有的工廠機器人數量僅次於韓國和新加坡,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
中國一家人形機器人製造商創始人表示,中國正努力將機器人技術發展成一個全新的商業領域,“對人形機器人的期望是打造另一個電動汽車產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項國家戰略”。
機器人不僅在汽車工廠裏大展身手,甚至在中國數以萬計的小工廠中也是如此。在中國東南部商業中心廣州的一家工廠裏,有11名工人負責切割和焊接金屬,生產價格親民的烤箱和燒烤設備。工廠負責人正準備向一家中國公司支付約4萬美元的費用,購買一臺配有攝像頭的機械臂。這種設備利用人工智慧觀察工人如何焊接烤箱的側面,然後在極少的人工干預下重複同樣的操作。在4年前,同樣的系統只有外國機器人公司能夠提供,而且費用接近14萬美元。
規模更大的公司在自動化方面的投入要大得多。在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位於寧波的一家大型工廠,4年前剛投產時擁有500臺機器人。如今,機器人的數量已增至820臺,而且還計畫添置更多。
機器人手推車歡快地播放著樂曲,以此警示附近的人員它們正在靠近。這些手推車將鋁錠運送到一臺自動化升降機上,升降機把一塊塊金屬提升到一臺約12米高的中國製造機器頂部的熔爐中。鋁一旦熔化,就會被澆鑄成各種汽車車身面板和其他零部件的形狀。更多的機器人手推車,以及偶爾出現的駕駛叉車的工人,將這些零部件運往倉庫。
還有更多的機器人將面板運送到裝配線上,那裏有數百只機械臂,以最多16個為一組協同工作,它們如同跳著複雜的舞蹈一般,將面板焊接在一起組成汽車車身。焊接區域被稱為“黑燈工廠”,這意味著機器人可以在沒有工人且關燈的情況下運行。
中國的工廠仍然雇用著大量工人。即便實現了自動化,還是需要工人來檢查產品品質,以及安裝一些需要手工操作的零部件,比如線束。有些事情是攝像頭和電腦無法獨自完成的。在給汽車噴漆之前,工人們仍會戴上手套在車身上觸摸檢查,並將任何微小的瑕疵打磨光滑。不過,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一些後期的品質控制步驟也正在實現自動化。
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利用人工智慧更高效地設計汽車及其功能。設計師李女士利用人工智慧來分析汽車內不同的內飾表面應該如何銜接。她說:“我現在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來開拓思路,自行探索哪些時尚潮流元素可以融入到汽車的內飾設計中。”
美國的汽車工廠也採用自動化技術,但很多設備來自中國。在過去20年裏,全球新建的汽車裝配廠大多位於中國,並且圍繞著這些工廠還發展起了一個自動化產業。
中國每年培養約35萬名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還有電工、焊工以及其他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人員。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學每年大約培養出4.5萬名機械工程師。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