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James Davey 報導 隨著英國購物者每週都試圖進一步壓縮開支,超市龍頭企業樂購(Tesco)和塞恩斯伯裏(Sainsbury’s)正利用其強大的財力,從負債累累、舉步維艱的競爭對手那裏贏得顧客。
消費者組織 Which? 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店面外觀、產品品質和存貨供應等關鍵指標上,這兩家集團都優於其私有競爭對手阿斯達(Asda)和莫裏森(Morrisons),從而幫助它們賣出更多商品。
目前,Asda 和 Morrisons 均為私募股權公司所有,償債成本不斷增加,使其不堪重負,而 Tesco 和 Sainsbury’s 則希望從中獲益。它們壓低價格,與供應商達成更長期的協議,投資於技術和自動化,並通過提高工資來應對仍然緊張的勞動力市場。
20 歲的亞曆克斯-克裏夫頓(Alex Clifton)是英國布裏斯托爾市的一名學生,受樂購忠誠度計畫的吸引,他堅持購買樂購的商品。他說:”自從樂購提高了俱樂部卡價格後,我甚至不考慮去阿斯達或莫裏森購物了,因為你不僅能買到品質更好的食品,而且現在還更便宜。”
行業刊物《雜貨商》(The Grocer)每週定期發佈的定價數據顯示,如果將特易購俱樂部卡(Tesco’s Clubcard)和塞恩斯伯裏花蜜卡(Sainsbury’s Nectar)會員節省的費用計算在內,特易購和塞恩斯伯裏的價格會更便宜。
這兩項計畫都推動了銷量的增長,使它們與供應商之間有了更多的籌碼。與供應商達成更多的五年期和十年期協議,推動了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和進一步的銷量增長,從而與供應商達成更好的協議。 英國 2300 億英鎊(約合 2950 億美元)的食品雜貨市場長期以來一直競爭激烈,這主要歸功於快速增長的德資折扣店阿爾迪(Aldi)和利德爾(Lidl),它們迫使所有其他零售商降低成本,提高價格,以避免失去客戶。 市場調研機構 Kantar 的數據顯示,在截至 2 月 18 日的 12 周內,樂購和塞恩斯伯裏共佔據英國市場 43.2% 的份額,同比增長了 0.7 個百分點。同期,阿斯達(Asda)和莫裏斯頓(Morrisons)的市場份額下降了 0.7 個百分點,合計為 22.6%,延續了分別於 2020 年和 2021 年出售以來的趨勢。
皇家倫敦資產管理公司(Royal London Asset Management)的收益主管理查德-馬伍德(Richard Marwood)說:”莫裏斯頓和阿斯達都是私募股權所有,它們的債務更多,考慮到利率的變化,它們的財務靈活性更低,因此競爭能力更弱。“ 塞恩斯伯裏首席執行官西蒙-羅伯茨(Simon Roberts)上個月對記者說,現在是 “利用我們所處地位的好時機”。 他還告訴記者,他不相信許多競爭對手能夠比得上塞恩斯伯裏在截至2026/27年的三年內將資本支出提高15%,達到26億英鎊,旨在改善技術、物流和履行。他說:”我們相信,正是這一點將使行業中的贏家越來越多地脫穎而出。 在過去的三年裏,Sainsbury’s 還投資了 7.8 億英鎊,以在通脹時期壓低價格,與 Tesco 一樣,在主要商品上與折扣店 Aldi 和 Lidl 的價格持平。Sainsbury’s 和 Tesco 都將 2024 年的員工工資提高了 9% 以上。”
火力有限
上個月,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將樂購列為 2024 年歐洲零售業的首選企業,而匯豐銀行(HSBC)則表示,樂購和 Sainsbury’s 與法國家樂福(Carrefour)並列為歐洲食品零售業的三大首選企業。
而在阿斯達和莫裏森,這種勢頭就很難想像了。 今年,英國所有超市集團都將面臨更高的商業稅率,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也將上調 10%,而阿斯達和莫裏森斯還必須面對不斷上漲的利率帳單,這限制了它們的火力。
私募股權集團 TDR Capital 與祖伯和莫辛-伊薩兄弟聯手,於 2020 年從沃爾瑪手中收購了 Asda,美國巨頭保留了 10% 的股份。2021 年,美國私募股權集團 Clayton, Dubilier & Rice 收購了 Morrisons。
這兩筆交易的杠杆率都很高,借貸條件大幅惡化,使其看起來價格昂貴。
阿斯達母公司的 42 億英鎊債務中,有六分之一的固定利率到期,從 2 月份開始,債務成本將增加 3000 萬英鎊。2022 年的財務費用為 3.96 億英鎊。
莫裏森在 2022/23 年度結束時負債 55 億英鎊,期間支付利息約 4 億英鎊。雖然在利用出售加油站業務的收益償還債務後,2023/24 年度的還款額將有所減少,但仍將面臨一大筆帳單。
Morrisons 的新任首席執行官 Rami Baitiéh 表示,他對公司業績並不滿意,計畫對戰略進行徹底改革。阿斯達寄希望於便利店的大幅擴張。 但他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食品雜貨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雜貨商的差距顯而易見,除了高杠杆率的企業和它們背負的利息磨石外,很難找到其他落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