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nton Bridge 和Miho Uranaka 報導 日本在 2025 年引領亞洲並購市場反彈,上半年並購交易額達創紀錄的 2320 億美元,銀行家們預計,受數十億美元的私有化交易、對外投資和私募股權活動的推動,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銀行家們表示,旨在解決日本企業長期估值偏低問題的管理改革舉措,正引發外國投資者和激進投資者的濃厚興趣,而日本的低利率環境為交易提供了支撐,因此市場對更多交易的興趣依然旺盛。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涉及日本企業的交易金額增長了兩倍多,而同期亞洲並購交易金額達到 6500 億美元,同比增長逾一倍。
銀行家們表示,政府呼籲改善公司治理,包括將上市子公司私有化,以及日本企業為尋求新的增長途徑而進行的海外收購,這些因素將持續推動大型交易的達成。
此外,儘管全球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但日本相對而言未受全球波動的影響,這有助於支撐交易勢頭,他們表示。
豐田汽車集團旗下的多家公司以及電信巨頭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分別以 346 億美元和 165 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上市子公司私有化,這兩筆交易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野村證券全球並購業務主管尼塔·圭(Kei Nitta)表示:“還有許多此類交易正在籌備中,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軟銀集團還牽頭向 ChatGPT 製造商 OpenAI 進行了高達 400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輪私人科技融資。
儘管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但日本企業長期以來為尋求增長機會而放眼海外的趨勢仍在持續。日本金融機構,如第一生命保險公司和野村控股公司,宣佈了重大交易,銀行家們表示各行業的需求依然強勁。尼塔表示:“有關關稅的爭論以及國際衝突意味著一些投資決策比往常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客戶也變得更加謹慎,但我們認為投資本身的意願仍然非常強烈。”尼塔還補充說,過去兩年,隨著全球企業重新審視其供應鏈和資源分配,日本企業自身也已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收購目標。
然而,在日本,有一些障礙可能會減緩交易的達成。
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大了評估企業未來前景的難度,導致買賣雙方在估值預期方面出現脫節。
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並購諮詢部門負責人田口敦史表示,這導致越來越多的交易失敗。
作為企業改革行動的一部分,各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剝離非核心業務部門,而私募股權基金成為這些被剝離部分的越來越常見的去向。便利店運營商柒和伊控股公司(Seven & I Holdings)本身正面臨來自加拿大競爭對手阿爾蒂瑪食品集團(Alimentation Couche-Tard)的收購要約,該公司於 3 月將一批大型超市和其他邊緣業務部門以約 55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SMBC 日興證券並購諮詢高級副主管石丸佑輔表示:“在短期內,剝離運營公司非核心資產仍將是大勢所趨。”
銀行家們表示,涉及私募股權公司的潛在交易管道十分暢通。
下半年將要宣佈的潛在交易包括收購日本網路安全公司趨勢科技,該公司市值為 1.32 萬億日元(約合 85.4 億美元)。
石丸表示:“私募股權基金也被視為將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有希望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