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參觀文博場館、探訪古城古鎮、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觀賞非遺技藝、體驗漢服妝造、購買國潮文創……以這些文旅活動為代表的“新中式”旅遊越來越受到遊客歡迎。
“新中式”旅遊,既注重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展示流行風尚的創新,在傳承與創新中為遊客帶來豐富的文化旅遊新體驗。在“新中式”旅遊中,遊客既是觀賞者,又是參與者,沉浸體驗文旅活動,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節日激發熱情
在今年春節、清明和端午等傳統節假日中,“新中式”旅遊備受青睞,成為旅遊市場新熱點。在攜程平臺上,可體驗端午民俗活動的景區超過百家,端午相關民俗遊線路有數百條,包含采艾蒿、做香囊、觀看非遺表演、漢服旅拍等。
傳統節日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賽龍舟、吃粽子、唱山歌、賞古曲……端午節的濃厚文化內涵與旅遊深度融合,多個景區推出賽龍舟、包粽子、製作香囊等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參與。屈原故里湖北宜昌推出端午文化節,漢服巡遊、龍舟夜遊等民俗活動廣受歡迎。
民俗文化活動烘托了傳統節日的氛圍。北京、江蘇、安徽等地將國風、漢服、傳統集市和詩詞文化等引入公園景區,青團製作、手繪風箏放飛等清明節特色文化活動豐富了遊客體驗。新春燈會、舞龍表演、廟會市集、非遺秀場等活動成為遊客今年春節出遊首選。
深入發掘地方傳統節日內涵,是節慶賦能文旅的“基本功”,傳統節日激發了人們“新中式”旅遊的熱情,也使得節日背後傳統文化得以具象化,更利於傳承與發展。
文化體驗豐富多彩
博物館是展示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各地博物館積極探索新穎的、符合遊客多元需求的展陳方式,如智能化展示、深度互動體驗、短視頻+直播、文創產品開發等,推動文博遊發展。
多家線上旅遊平臺數據顯示,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博物院(館)熱度居高不下,節假日基本“一票難求”。近年來,專題類、特色類博物館成為新熱點,如南京城牆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等,滿足了遊客文化遊的個性化需求。
孔子故里山東尼山聖境以儒家文化為內核,以新形式、新體驗激發傳統文化活力,遊客在文化與演藝活動、禮儀體驗等業態融合中感受中華禮樂文明。夜遊專案“多彩燈光秀”將虛擬和真實場景組合,用現代光影、水秀科技展示儒家文化經典。
走進古都河南洛陽,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遊客。據美團統計,洛陽地區與漢服相關的各類門店近2000家。不少外國遊客也身著古裝行走在洛陽城中,感受古老的中華文化。
書聖故里浙江紹興的漆扇製作體驗活動帶火了非遺技藝。簡易的製作步驟、驚豔的成品效果讓漆扇製作體驗很受歡迎。在製作體驗中,遊客學習“以水為引、以漆作畫”的技法,感受到起源於東漢的漆器神韻。
現代科技助力創新
近日,“惠此簡書——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首次大規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和木牘,還在現代科技助力下再現竹簡主人形象。
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一卡知秦”系列線下活動,圍繞秦朝歷史人物、國寶文物、歷史典故等內容,展現其悠久歷史。此外,館內還增設了多媒體投影、動漫、互動遊戲等科技類體驗,讓遊客通過可玩、可感的方式,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北京圓明園買賣街以“光影”為主題,將光影餐廳、光影演藝和光影賣場三個功能板塊穿插融合於各個主題展示區、沉浸體驗區和商業美食區,利用科技手段“原景再現”數百年前的買賣街,遊客置身其中,沉浸式走進歷史。
沉浸式演出還讓曆久彌新的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彩。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推出沉浸式影院,立體直觀地還原長征場景,讓參觀者如同親見血戰湘江和飛奪瀘定橋一般,深切體會到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的艱苦卓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