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江蘇省戲劇學校,“戲曲教育融合創新專案”進校園現場,身著戲服、模仿穆桂英形象的機器人驚豔亮相。機器人靈動地變換動作,將穆桂英的英姿展現得淋漓盡致,吸引了不少學生。據瞭解,江蘇省戲劇學校與企業合作定制了戲曲機器人,共同開發機器人戲曲臺步和程式動作。
1月30日至2月3日,北京市AI科技廟會在海澱區舉辦。在這裏,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數據,而是融入了生活、藝術、體育、教育等多元場景,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機器人會寫“福”字、唱京劇、彈吉他、作詩和踢足球……為人們帶來了一場集文化、科技、娛樂於一體的狂歡。
近日,上海嘉定南翔古鎮多出了很多機器人,唱歌、跳舞、巡邏、送餐,各種花式“整活”。這些機器人大部分來自智能製造與機器人國際聯創中心的入駐企業,遊客可以聽機器人唱歌、與機器人一同跳舞;企鵝機器人則在店鋪門口賣萌招攬顧客;央視春晚同款機器人也現身古鎮跟遊客打招呼。
問DeepSeek:“你希望與宇樹機器人合二為一嗎?”
深度思考後,它回答,這是一個涉及技術、倫理和未來發展的複雜話題,並從技術整合潛力、功能增強場景、現存技術壁壘、倫理安全框架、未來演進路徑5個角度分析了這一可能性。最後得出結論:當前技術條件下,完全的“意識融合”尚屬科幻範疇,但漸進式的功能協作已在進行中,一些早期協作實驗方面的探索正逐步推動智能體與執行體的有機整合。
整個回答保持積極的態度,同時明確了當前的技術限制和未來發展的潛力,非常符合人類的思考模式,大模型的智慧令人驚歎。聯繫到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穿著花棉襖扭秧歌、轉手絹的宇樹機器人,DeepSeek大模型與機器人結合的討論和探索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從10年前的簡單肢體控制,到如今擁有聰慧的大腦、靈活的肢體,機器人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在越來越多的文旅場景中,人們也經常能看到機器人的身影。
在泰山景區運送垃圾的機器狗,靜態承載能力可達120公斤,在陡峭險峻的十八盤上也展現出優秀的平衡性和適應性;江西萍鄉武功山風景區使用機器狗參與景區巡邏工作;烏鎮景區的機器人導遊不僅會講解,還能識別遊客的表情和動作,與遊客對話,當遊客表現出對某個景點的興趣,機器人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背景介紹……這些都體現了機器人的服務功能,替代了部分重複性的人力勞動,同時彌補了人力所不能及之處。
除了基礎服務,機器人的互動娛樂功能也越來越全面。一些文博場所,人們能見到會畫畫、彈鋼琴、作曲、寫文章的機器人,其學習範圍幾乎媲美人類,水準隨著訓練量的增加而不斷提升。科技與文化結合,提供了獨特的互動體驗,提高了場館的吸引力。
2024年,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數據局五部門聯合發佈《智慧旅遊創新發展行動計畫》,鼓勵和支持文博場館、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主題公園等,運用VR、AR、XR、MR、元宇宙、全息投影、數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術和設備建設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文化和旅遊消費新場景。這為智能機器人等相關產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了一款名為“天軼”的機器人,其特別之處在於,“天軼”搭載了具身智能情感大模型,可以對人類的情感進行反應。可以預見,DeepSeek龐大的知識庫可以讓機器人在語義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上都得到顯著提升,簡而言之——機器人會變得更像人。其在文旅領域的功能更加讓人充滿想像,比如,機器人和演員同台表演節目,共同進行藝術創作;機器人跟人類攜手旅行,不僅能提供講解、搬運行李的功能,還能提供情緒價值。
將來,機器人會改變文旅行業的現有生態,為人們帶來更驚豔的體驗,還是僅作為產業鏈條上的輔助,仍未可知。當前,機器人在文旅領域的應用還主要體現在基礎服務上,數量也沒有實現量產和普及,更多作為吸睛手段亮相,能否提升場館、景區運營和管理水準,能否產出經濟效益,還難說。“市場上已經有那麼多智能交互軟體了,機器人一定要能說話、會互動嗎?埋頭做事也很好。”有人覺得,機器人服務不如真人服務有溫情,無法實現與人的情感共鳴,在一些複雜問題的解決、突發情況的應變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機器人進入文旅業既是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行業發展的契機,中國文化和旅遊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民幸福指數的領域,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推廣機器人的目的不是為了炫技,而是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文化感知和旅遊體驗,讓科技為更多人服務。
浙江寧波圖書館引入的AI視覺盤點機器人配備多個高清攝像頭,能實現360度無死角的書籍圖像採集。機器人可精准識別書脊文字、索書號等,並與圖書館資料庫進行比對,快速確定每本書的詳細資訊,減少人工工作量。此外,該機器人接入了DeepSeek等大數據模型,能回答讀者提問,還能根據需求薦書、規劃閱讀路線。另一款送書機器人也在寧波少年兒童圖書館投入使用,讀者只需提交所需圖書資訊及期望送達的點位,機器人的導航系統就能在複雜環境中快速規劃路徑、避開障礙物,準確把書籍送達目的地。
在泰山景區,一個四腳站立的機器狗,馱載著重物在山間行走。機器狗的靜態承重可達120公斤,負重爬一趟泰山的速度比人快一倍,能夠適應80%的路段。今年還有遊客在泰山試用登山助力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登山、健身、跑步、日常行走、上樓等生活和工作領域。
鮮亮的黃色機身,讓它們一出現就引人注目:會跳舞、握爪、趴伏、奔跑,有十八般武藝,還能被遊客牽著遛,且能邊遛邊和遊客嘮嗑……“大腦”接入馬蜂窩大數據的具身智能,“AI小螞ROBOT”能提供的不只是情緒價值。歷史文化知識、景點介紹、特色美食、出遊規劃,遊客能想到的它都能搭上話。招呼機器狗機身搭載的GoPro跟拍,出片效果杠杠的。遇見外國遊客,它們也不害羞,多語種講解幫助遊客快速瞭解景點資訊。下一步,馬蜂窩計畫為機器狗接入DeepSeek大模型,結合自身積累的海量數據,提升“AI小螞ROBOT”的思考分析能力,為遊客帶來更好的交互體驗。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