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旅遊 > 文章内容 返回
從高冷到火熱 中國博物館何以持續破圈?
发布:2025-01-22

202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杭州博物館的“腮紅小破杯”等許多博物館文創產品“破圈”傳播。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

這幾年來,曾經“高冷範兒”的博物館已經成為文旅“頂流”。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選擇走進博物館,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禮。

“火起來”

超14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深冬時節,瑟瑟寒風擋不住大家湧向博物館的步伐。一大早,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外就排起了長隊。有人把這排隊的“盛況”發到社交平臺,配文是“真的是‘人從眾’模式!”

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國博,到這裏“看中國,讀世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28日,國博觀眾累計預約已達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觀眾2萬餘人,同比增長10%。赴國博的人中,有不少都是年輕人——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達到62.09%。

受追捧的不僅只有這座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除了央屬大館外,一批中小型特色博物館也人氣頗旺。

“以前我們博物館是老人多、孩子多,但現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作為‘博物館人’我感到很欣慰。”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研究館員張敏表示。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坐落於明清時期的皇家壇廟先農壇內,是一座收藏、研究和欣賞中國古代建築的專題性博物館。

張敏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博物館,在這裏“看清來路、理解今天、展望未來”。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博物館並非一直如此“熱”。

在很長一段時期,博物館在公眾眼中是“陽春白雪”。黨的十八大以來,博物館的吸引力在不斷提升。2024年,中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數量超14億人次,創歷史新高。中國博物館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24年5月,中國國家文物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從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

“活起來”

“藻井”一貼難求晉升頂流

“博物館熱”背後,有兩個關鍵字——創新和科技。

“早期故宮博物院售賣的紀念品大多是書畫、瓷器等文物的複製品,這些產品即便做工再精美,也仍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距離。”近日,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撰文提到博物館的變化。

他寫道,“一座博物館要想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要用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表現其豐富內涵。優質的文創設計,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載體。”

這幾年來,各地博物館不斷提升創新活力,用文創產品建立與公眾之間的連接,讓古老的文物“活”起來。

“我們雖然在博物館工作,但和大家一樣,要買到天宮藻井冰箱貼也是很難的。”張敏說。

這段時間,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走紅,曾有遊客清晨5點趕到博物館外排隊搶購。在博物館將冰箱貼由線下排隊購買改為網上預約之後,仍有不少網友表示:“已經連著好幾天蹲點搶號了。”天宮藻井冰箱貼為何能成為文創“頂流”?

張敏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冰箱貼設計特別、製作精美,另一方面也更為重要的是,冰箱貼讓文物“活了起來”甚至“潮了起來”。

張敏說,“藻井整體反映的是天宮樓閣的美妙仙境。頂板上有一幅明代仿唐代的星宿圖,我們可以穿越歷史感受那片璀璨夜空。”

一位購買了上述冰箱貼的遊客表示,她購買這款冰箱貼並不僅僅是“跟風”,而是希望能通過文創產品,瞭解其背後的文物,瞭解建築背後的歷史背景故事。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文物通過科技賦能“動”了起來。2024年2月,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首座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考古專題博物館。

走進殷墟博物館新館,不少遊客的體會都是“很震撼”。在這裏,觀眾能立體化感受文物魅力。博物館運用了裸眼3D技術,將跪坐玉人、亞長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貴文物,在同一空間生動呈現。同時,文物展櫃採用了數字虛擬影像技術,與靜態文物進行疊加,為觀眾呈現出生動逼真的增強現實視覺效果。

“走出去”

文物走上雲端還出了國門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更多的文物打破時空限制,走出實體場館,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區和人群中。

“進河南省博逛上一圈,你馬上就能明白,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我們何以成為今天的我們。”1月9日,博主“水星逛博物館”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佈了介紹河南博物館的視頻,目前點贊量已超過2.4萬。

在社交平臺上,這樣的文博創作者並非個例。這兩年來,不少文博創作者通過短視頻對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等進行詳細講解,分享博物館文物修復、考古發掘、展覽策劃等幕後故事,也激發了網友們對文博知識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博物館自身也“放下身段”,主動“走”到了線上。今年1月發佈的《2024抖音博物館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抖音上的博物館內容數據持續攀升,截至2024年底,認證為政務號和機構號的博物館已有856家,同比增長17%;同時,越來越多中小博物館也開啟了“雲端博物館”。

除了“走”到線上,中國博物館還“走”出了國門。2024年11月18日,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甘肅慶城縣博物館4件/套唐穆泰墓陶俑,參加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

甘肅慶城縣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張志升表示:“我們通過參加日本、法國等國際交流展覽,進一步向世界闡釋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和多元一體,並通過解讀穆泰墓誌銘的資訊,以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闡述文物藝術形象,提高不同觀眾的興趣和參觀體驗。”

“藏不住”

小城博物館驚豔出圈

博物館受熱捧,假期“一票難求”的同時,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即一些熱門博物館在高峰期接待能力已趨於飽和。

2024年9月,中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劉洋在國新辦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直言,“博物館熱”的背後,是博物館“冷熱不均”的問題,“如何讓博物館熱得均衡,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會繼續統籌不同類別博物館的發展”。

事實上,一些小而美的縣級博物館、藏在高校中的博物館已經逐漸走入了大眾的生活。

“如果說大館是頂級國寶的‘群英薈萃’,那麼小而美的縣級博物館則蘊含了更多歷史細節,就像是‘歷史的拼圖’,細膩而豐富地展現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青州博物館館長曾磊說。

位於山東濰坊的青州博物館素有“小大博物館”之稱,是中國首批8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青州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熱搜榜上長期位居前100,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牛縣級博物館”。曾磊介紹,青州博物館的日均客流量達7000人次,2024年全年共接待遊客200萬餘人次。

坐落於甘肅慶陽的慶城縣博物館也感受到了變化。慶城縣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型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具有國家二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慶城縣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張志升說,2023年參觀的人數開始變多,“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接待觀眾21.34萬人次”。

變化的背後,是縣級博物館為突圍所做的努力。

曾磊表示:“2024年年初,我們引進了VR、MR、XR等前沿科技,通過元宇宙虛擬現實技術將館藏文物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將青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場景聯動,給予遊客多重體驗感和互動感。”

慶城縣博物館的“唐韻胡風——唐代彩繪陶俑展”的主題形象牆,成為遊客打卡的背景之一。“我們舉辦了唐裝漢服妝造等活動,通過角色扮演、遊戲互動等,加深青少年的文化體驗。”張志升說。

不過,從中國全國層面來看,縣級博物館數量眾多、發展參差不齊,在經費、人才、宣傳等方面也存在困難。

張志升說,“慶城縣博物館經費來源主要是中國國家免費開放經費,館藏文物中的陶質彩繪文物、瓷器、青銅器、紡織品等亟待修復,停車場、休息室、互動體驗等服務設施也亟需提高。”

曾磊提到,“現有人才隊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數量難以滿足業務開展的需求,免費開放資金有限,運營壓力巨大。除此之外,在人才培訓、館際交流、對外傳播等各方面,基層博物館與省級、地市級博物館有著不小的差距。”

“出深閨”

高校博物館邁出象牙塔

除了縣級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也逐漸成為文博參觀新選擇。

2011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發佈的《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提到,高校博物館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由高等學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文化財產設立並向公眾開放,致力於服務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社會公益性組織。

據瞭解,一般意義上的高校博物館在300家以上。這幾年來,高校博物館品質在不斷提升。2024年5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公示了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名單。名單顯示,在123家上榜博物館中,有三家高校博物館,分別是上海大學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在這之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等也已入選一級博物館。

據瞭解,不少高校博物館的藏品都與本校優勢學術研究密切相關。

例如,位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北京航空航太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向公眾開放的綜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館,館藏300多件航空航太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則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

多位教育界人士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高校博物館在特定領域內藏品更為集中和專業,能和社會博物館形成互補。但總體來看,不少高校博物館開放程度仍有限,有一些高校博物館僅接受團體預約參觀,有些則只在週末接待預約。

另外,一些高校博物館還存在開放度、知名度和知曉度低等問題。北京市民楊女士說,“我很少去高校博物館,因為我並不清楚哪些高校有博物館,同時,總感覺去參觀高校博物館的流程更為複雜,並不是所有的高校博物館都對公眾開放。”

據獲悉,一些高校博物館已經主動走出“深閨”。

2024年國慶長假期間,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參觀熱潮不斷升溫,共接待來自各地7000餘名賓客。近日,《華彩雲衣——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展》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亮相,面向校外觀眾展出至2025年3月30日。

“融起來”

北京等地打造博物館之城

博物館從“冷”到“熱”,最重要的驅動力是一項國家戰略——中國正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關鍵橋樑。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文化繁榮的有效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

2021年中國中宣部與國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發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地方層面,這幾年來,各地博物館事業發展如火如荼,中國先後有約30座城市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其中,在構建“博物館之城”方面,首都北京走在了前面。

2023年,北京市文物局發佈了《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北京市將構建包括2條空間軸線、4大政策分區和多個城市重點文博區在內的“兩軸四區多點”博物館之城空間結構。到2035年,各類博物館總數超過460座,平均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

這兩年來,在北京城內,一座座地標性大館相繼亮相。比如,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之一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於2023年年底正式對外開放,已成為了新的網紅打卡地。

截至2023年末,北京地區共有226家備案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8家,數量居中國首位;北京地區博物館擁有藏品總數達1625萬件(套),排名中國第一;當年全市博物館累計推出約700場展覽活動,接待人次超8000萬。

“館城融合”發展,是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一大亮點。據北京市文物局此前介紹,希望讓博物館和城市融合得更緊密,和人們的生活融合得更密切,學生可以在博物館裏上課,博物館也可以“走進”社區、車站,讓大家隨時隨地感受到“博物館之城”的氛圍,最終把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態博物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上一篇:中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下一篇:沉浸式感受古希臘文明的魅力
相關推荐
  • 再創新高!雙節假期前半程交通出行人數約12.43億人次
    链接阅读
  • “乾隆花園”將向觀眾開放
    链接阅读
  • 中柬中秋晚會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链接阅读
  • “遇·鑒”文明交流互鑒活動走進希臘和義大利
    链接阅读
  • 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建成:翻越夾金山僅10分鐘,十一試運行
    链接阅读
  • 這裏不僅有喀納斯湖、可哥托海,還有“人類滑雪起源地”“中國雪都”引來八方客——“老外”吉馬的阿勒泰
    链接阅读
  • 到“黑龍江最美江段”看兩國風景,去距哈爾濱最近國家一級口岸訪互市貿易——感受鶴崗轉型的“國際範兒”
    链接阅读
  • 到鴨綠江畔,走訪中國萬里海疆“北起點”、最大邊境城市丹東——“友誼之江” 再繪新景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法國政府上任數小時後辭職,加劇政治危機

2025-10-06

特朗普施壓結束加沙戰爭 納坦亞胡面臨極右翼反彈

右翼高市早苗有望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

隨著美聯儲重啟寬鬆政策,外國投資者可利用更便宜的美元對沖工具

特朗普干預後,加沙戰爭距離結束還有多遠?

2025-10-05

比特幣突破 12.5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