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7日,據記者報導,英特爾股東在三藩市聯邦法院對英特爾提起集體訴訟。股東稱英特爾“欺詐性地隱瞞了公司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其業績疲軟、裁員並暫停分紅,公司市值在發佈最新財報後的一天內蒸發超過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98億元)。除了英特爾公司外,英特爾CEO帕特裏克·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CFO大衛·津斯納(David Zinsner)也被列為被告。
股東們指出,英特爾在8月1日披露的財報顯示出其代工業務進展不順,在營收下降的情況下運營成本還在上升,這讓公司股東感到措手不及。 他們認為,英特爾在今年1月25日至8月1日期間,對其業務和製造能力的重大虛假或誤導性陳述推高了其股價。
英特爾尚未對此事作出回應。7日當天,英特爾(Nasdaq:INTC)股價跌3.63%收於每股18.99美元,總市值812億美元。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已下跌61.94%。
關於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問題要追溯到2021年。當時,帕特·基辛格被任命為英特爾CEO。他推出了公司的重組計畫,將英特爾的半導體製造業務分離出來,使其作為一家合同代工廠來為英特爾自己的晶片業務和外部客戶提供服務。
到了2024年,英特爾的晶片代工業務被正式拆分出來。但該業務的巨額虧損受到了廣泛關注,根據英特爾今年4月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檔,獨立後的晶片製造部門“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在2023年實現營收189億美元,同比下降31%,經營虧損達70億美元。
而在今年8月1日,英特爾又公佈了遠遜於預期的2024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公司二季度營收128.3億美元,同比下降1%;淨虧損為16億美元,同比轉盈為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淨利潤為1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85%;攤薄後每股收益(EPS)為0.02美元。英特爾二季度運營支出為5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55億美元相比增長2%。
同時,英特爾給出了令人失望的業績指引,預計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為125億美元至135億美元之間,遠低於市場此前預期的143.5億美元;預計第三季度英特爾的GAAP每股虧損為0.24美元,非GAAP每股虧損為0.03美元。同時,為改善現金流,英特爾宣佈裁員15%以上,影響約1.5萬人。
財報還顯示,作為英特爾核心業務的產品業務營收營收118億美元,同比增長4%。而包括代工部門(Intel Foundry)、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和自動駕駛部門Mobileye在內的其他業務表現不佳,營收總和為9.68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4.19億美元相比下降32%;運營虧損為3500萬美元,同比轉盈為虧。單獨來看,英特爾代工業務在二季度實現收入43億美元,同比提升4%。
英特爾財報發佈後,多家華爾街機構下調了對英特爾的評級,使其成為分析師們最不看好的半導體公司。此外,分析師也大幅下調了對英特爾的業績預期。過去一周,分析師對英特爾2025年淨利潤的普遍預期下降了40%以上,對營收的普遍預期則下降了近10%。
Bernstein高級分析師Stacy Rasgon表示,英特爾第三季度業績展望“糟糕透頂”,且創下了該公司有史以來的最糟糕業績。Argus Research分析師Jim Kelleher則表示,即使在最近的股價大幅下跌後,“我們也不再認為英特爾目前的股價水準具有吸引力”。
另外,對於英特爾的投資者而言,7日當天,還有一個令人失望的消息:據相關人士透露,英特爾曾在2017年和2018年探討過對OpenAI的投資。兩家公司的高管在當時討論了各種選擇,包括英特爾以10億美元現金購買OpenAI 15%股份的計畫,或是讓英特爾入股OpenAI並以成本價向其出售硬體。
然而,英特爾最終決定放棄這筆交易,部分原因是其當時的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Bob Swan)認為,生成式AI模型仍需要較長時間才會進入市場,意味著英特爾難以快速收回成本。同時,英特爾的數據中心部門也拒絕了以成本價為OpenAI提供產品的計畫。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