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已經普遍認為,中國的“工程師紅利”終於得到了回報。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1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萬人,這個龐大人才庫可以幫助中國不斷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
在某種程度上,人工智慧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出現不應該令人感到驚訝。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的麥克羅波洛智庫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中有47%是在中國完成大學教育,遠高於在美國的比例(18%)。去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編制的創新指標中,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數量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美國。DeepSeek和宇樹科技兩家中企的創始人和公司高層並非都出身清華、北大這樣的頂級學府,廣泛的人才儲備讓人們不用只聚焦於排名前1%的佼佼者,來自排名較低的大學並生活在較小城市的畢業生也在推動各種創新。
開元證券彙編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的工程師人才庫中,30歲以下年輕人的占比達到44%,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20%。必須讚揚中國政府在尋求提升中國價值鏈時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工科類專業是中國學生最願意攻讀的專業類別之一,工程師敘事預示著中國迎來一種新的增長模式。儘管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以及與東南亞國家製造業成本競爭,但中國的工程師仍然年輕且人才濟濟。他們為中國帶來新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在生物技術、人形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應用的開發方面與西方並駕齊驅。為獲得新增長來源,中國將加倍努力發展本國工程師人才庫。因此,那些看好美國科技的人需要考慮中國帶來的結構性挑戰:中國將會像在服裝和家庭用品領域那樣顛覆科技行業嗎?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