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Mark John 報導 最終,歐洲發現自己缺乏足夠的談判籌碼,無法迫使唐納德·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接受其提出的貿易協議條款,因此只能簽署一份勉強能接受的協議——儘管該協議顯然對美國更為有利。
因此,經過數月對峙後於周日達成的全面15%關稅協議,是對27國歐盟成為能夠與美國或中國等國家抗衡的經濟強國這一抱負的現實檢驗。
這一冷水澆頭尤為刺骨,因為歐盟長期以來一直自詡為出口超級大國,並以維護基於規則的貿易秩序為己任,旨在提升自身軟實力並促進全球經濟整體發展。
當然,即將實施的新關稅相比特朗普曾威脅在數日內啟用的30%“對等”關稅要溫和得多。
雖然這應能確保歐洲避免陷入衰退,但其經濟仍將陷入低迷:歐洲央行上月預測的兩種關稅情景顯示,今年經濟增長率將在0.5%至0.9%之間,而若無貿易緊張局勢,增長率將超過1%。
然而,這仍是一個在特朗普2.0時代之前幾個月幾乎難以想像的著陸點,當時歐盟以及世界其他地區都可以指望美國關稅平均在1.5%左右。
即使英國在今年5月與美國達成10%的基準關稅協議時,歐盟官員仍堅稱他們能爭取到更好的條件,並認為歐盟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與特朗普對抗,因此推動達成“零關稅”協議。
經過幾周與美國同行無果的談判後,歐洲人不得不接受10%是他們能獲得的最佳結果,又過了幾周,他們才接受了與美國上周與日本達成的相同15%的基準關稅。
“歐盟並不比美國擁有更多談判籌碼,而特朗普政府也沒有急於推進談判,”一位在歐洲某首都接受上周談判簡報的高級官員表示,當時談判已接近15%的水準。
該官員及其他人士指出,歐洲出口導向型企業正面臨壓力,迫切希望達成協議以緩解從芬蘭諾基亞到瑞典鋼鐵製造商SSAB等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我們面臨不利局面。在當前情況下,這份協議已是最佳選擇,”一名歐盟外交官表示。“過去數月已明確表明,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對歐洲企業造成了多大損害。”
接下來怎麼辦?
這種失衡——或貿易談判代表所稱的“不對稱性”——在最終協議中顯而易見。
不僅歐盟預計將取消任何報復措施並繼續以現有條款開放美國商品市場,還承諾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該投資的時間表目前尚未明確,協議的其他細節也尚未確定。
隨著談判的展開,歐盟顯然得出結論,全面對抗將使其損失更大。
其威脅實施的報復措施總額約為930億歐元——不到其對美商品貿易順差近2000億歐元的半數。
確實,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首都也準備採取廣泛的反脅迫措施,這將使歐盟能夠針對美國在服務貿易中去年約750億美元的順差。
但即使如此,也沒有明確的多數支持針對美國數字服務,而這些服務是歐洲公民所享受的,且幾乎沒有本土替代品——從Netflix到Uber再到微軟雲服務。
尚不清楚這是否會促使歐洲領導人加快經濟改革和貿易夥伴多元化進程——儘管他們長期以來對此僅停留在口頭承諾階段,但這一進程一直受制於國家間分歧。
德國批發與出口協會(BGA)將該協議描述為對許多成員國而言是“生存威脅”的痛苦妥協,並表示歐洲是時候減少對最大貿易夥伴的依賴。
“讓我們將過去幾個月視為一個警鐘,”BGA主席迪爾克·揚杜拉表示。“歐洲現在必須為未來做好戰略準備——我們需要與世界主要工業大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