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浙江湖州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湖州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民營經濟39條”)有關情況,共覆蓋10個方面39條措施,涉及促進公平市場競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拓展市場空間、優化政策要素供給等多環節,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作為湖州市最富活力的市場主體,貢獻了該市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稅收和出口、90%以上的就業崗位。“近年來,受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影響,民間資本不敢投、不能投、不想投的問題突出”,湖州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徐衛勇稱,“民營經濟39條”關注創新舉措、機制保障和政策支持,“讓民間投資‘願意投’、‘可以投’、‘加快投’。”
此次“民營經濟39條”為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提出“盡承接、集大成、湖州味、重落地”的系列舉措,在稅收減免、用地用能、企業轉型、營商環境等方面均有惠及,旨在破除市場准入壁壘、發揮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加大企業融資保障力度等。“部分舉措還在省裏的基礎上提高標準,比如,在承接落實省裏‘三個70%’的基礎上,提出我市產業基金投向民間投資專案比重達到80%以上。” 湖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沈志偉介紹道。
“新一輪政策較以往來看,更加綜合、全面、系統。”沈志偉進一步介紹,將結合湖州實際,清單化推動政策落地,“比如將結合‘專精特新’企業政策激勵,對首次獲評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省‘隱形冠軍’的,分別獎勵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
湖州特色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出臺的“民營經濟39條”充分彰顯湖州特色。
“為解決民間投資問題解決管道不夠優化的問題,進一步增強企業家投資信心,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問題解決。”徐衛勇稱。
今年5月,湖州市率先在全省開設12345“湖商通”營商環境投訴專線。湖州信訪官方公眾號顯示,來電主要涉及綜合執法、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方面,投訴占比為57%。而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自去年正式啟動,持續為政企溝通提供平臺,截止目前共召開懇談會58期451場,收集交辦問題建議4605個。
而此次出臺的“民營經濟39條”將進一步“打響12345湖商通品牌”、 “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常態開展創業第一見面人系列服務”、“規範培育仲介市場”、“支持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等15條湖州特色舉措納入範圍,持續優化本地營商環境。
“一是依託12345‘湖商通’品牌、親清直通車,通過投資專案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強化訴求問題收集、交辦、回饋閉環管理”,徐衛勇說明道,“二是積極破除隱形投資壁壘,不對民間投資主體准入額外設置條件,民營企業參與投標數量占比不低於總量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為保障民間專案投資要素,“民營經濟39條”在用地、用能、融資需求上進行了更多的資源傾斜。
“一方面,確保每年民間投資專案用地保障比重不低於70%,出讓土地總量中工業用地比例不低於40%”,徐衛勇介紹道,“另一方面,確保每年新增能耗用於民間投資專案的比重不低於70%。以及,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小微企業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市屬國有基金對民間投資專案投資比重達80%以上。”
並且,為解決民間資本投資資訊不對稱問題,湖州市將定期梳理發佈專案清單,暢通資訊管道、拓展投資領域。“我們將提供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完全使用者付費特許經營三張專案清單,以及梳理全市老舊廠房、文化旅遊場館等待盤活資產,並在新能源、半導體、環保等領域,釋放適當比例股權吸引民營企業參股。”徐衛勇說。
值得一提的是,湖州市同樣在法治層面為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創新舉措。據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夏威介紹,目前已在該市成立“一站式”產業合規中心,安排司法專業人員“常駐”指導,並在全省首創產業激勵、執法監督、涉訴風險三張合規清單,彙集獎補措施等資訊683項。截止目前,6大產業民商事案件量同比下降24.1%,指導125家試點企業培育合規員、法律明白人200餘名。
落地舉措
在制定“民營經濟39條”過程中,湖州提出了一系列可落地落實的政策措施。
沈志偉表示,湖州還同步編制了任務細化表,細化明確了39條措施的目標、任務、實施階段和責任部門,清單化推動政策落實落地。同時,湖州提出要定期研究重點產業專案情況、定期聽取民間投資專案彙報、定期評估民營經濟政策效果、定期發佈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強化督導評估,推動政策真落地、真見效。
其中,在助推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上,湖州市制定實施了“冠軍領航·製造強基”計畫,承建“浙企培育”數位化應用,將全市5600餘家民營中小企業納入培育庫。據湖州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陸建衛介紹,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家,其中民營企業92家,占比達90.2%。
為進一步啟動企業“專精特新”優勢,湖州市依託高校智庫機構,建立校企合作創新聯盟,推動產業鏈升級。“截至目前,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科研院所組建了11家創新聯合體。2022年,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收比重達5.3%,高於全市規上工業2.9個百分點,主導產品在國內細分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的企業超30家”,陸建衛介紹道。
接下來,湖州市將加大先進製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惠企政策,確保民營企業應享盡享。“安排總額500萬元的中小微企業服務券,支持企業在人才引進、培訓服務、數位化應用和市場拓展等方面購買服務”,陸建衛說,“並加快推進產業數位化全覆蓋引導民營中小企業向智能製造示範、未來工廠建設發展。”
而隨著湖州市創新型企業數量的增長,知識產權保護也正提上日程。
據湖州市市場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婁顯傑介紹,近三年湖州市企業專利授權量達到49283件,占全市總量的88.6%。今年以來,30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專利零突破,規上專利企業占比提升5.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湖州市專利商標擁有量也正穩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3.58件,同比增長9.5%,居全省第三。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8.9件,居全省第二。國內商標有效註冊量為12萬件,同比增長9.3%。
為促進創新技術發展,保障企業知識產權權益,湖州市加速推進專利侵權糾紛整治。“近三年,全市共辦理電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2462件,辦理知識產權案件564件”,婁顯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此外,還啟動了安吉知識產權快維中心運營,協同公檢法等16個部門建立全市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未來,將圍繞民營企業發展需求和八大新興產業鏈上下游核心技術,構築重點產業高價值專利池”,婁顯傑談及下一步規劃時表示,“此外,還將進一步深化專利許可開放制度,為民營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畫像’服務,打造新型儲能產業專利導航服務基地,運行浙江綠色知識產權推廣中心,推動成果轉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