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較有典型意義的樂器有編磬、編鐃、虎紋特磬、五音孔塤、排簫、獸面紋大鐃。在科學田野考古的發掘下,我們看到了商代樂器的真實面貌。
商代樂器十分豐富,多樣銅制樂器的出現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商代音樂的震撼音響效果。
銅制樂器的出現,是音樂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宏大的音量和富於穿透力的音色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性能。而商代豐富的樂器,讓我們更是歎為觀止。
商朝樂器主要是依據出土實物和甲骨文中記錄的各種樂器的字形,有的兩者之間能夠相互印證。
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樂器有編磬、編鐃、虎紋特磬、五音孔塤、排簫、獸面紋大鐃、骨哨、銅鈴、銅鼓等。
幾枚音高不同的磬編成一組者稱之為編磬。安陽殷墟於1935年出土編磬三具,上有銘文,分別為“永啟”、“永餘”、“夭餘”,應是宮廷樂舞所使用的器物。因此編磬(或編鐘)由單個的節奏樂器磬(或鐘)演變為敲擊發聲的旋律性樂器,標誌著先秦時期“鐘磬樂”的發端。
編磬
鐃是鐘類樂器之一。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了亞弜(jiàng)編鐃5件,其中最大2件內壁均有銘文“亞弜”2字。這是發現的唯一5件一組的商代編鐃。其他則多為3件一組。鐘類樂器“一鐘雙音”的源頭,由此可以推前到晚商時期。
編鐃
1950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為商代晚期遺物,也是商代樂器中的精品。通體用大理石做成,飾以虎紋,造型精美。磬體上側右方鑽有一個“懸孔”,耳部有顯著的磨損痕跡,說明是一件久被使用的樂器。
虎紋特磬
測音結果為#C¹+1音分。音色渾厚,頗類於青銅之聲。同墓葬西側有女性骨架24具,生前應是樂舞奴隸,亦即古代所謂“女樂”。虎紋特磬應是奴隸主貴族生前死後享樂生活的歷史見證。目前發現的商代特磬有虎形、魚形、三角形、長條形等近30件之多。
商代陶塤多為五音孔,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旋律樂器,製造也已趨向規格化。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武丁(西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時代的五音孔陶塤,經測音,已經在是一個音之間構成了半音關係,只差一個音就能構成十二律。
五音孔塤
1997年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長子口墓出土了5件骨排簫,每組編管分別為13、13、10、6、5支一組,墓葬為西周初年。這是我國目前所見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簫實物。
排簫
“鐃”是商代重要的銅制敲擊樂器,目前所知商代銅鐃,有30餘件之多。
獸面紋大鐃
其中有一件獸面紋大鐃、鐃口內兩邊各飾對稱的二臥虎,高89.5cm,直徑59cm,器重154公斤,乃是目前所見商代鐘類樂器中最大、最重的一個,可稱罕世之寶,出土於湖南寧鄉月山鋪。這種低音樂器的出現,說明商代音樂有著轟鳴般的音響效果。
除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以外,在商代甲骨卜辭中還有一些樂器類的象形字,如賁鼓,即大鼓,由三支鼓錘同時敲擊發聲。“豐(fēng)”字應為大鼓。“鞀(táo)”即後世之撥浪鼓。“龠(yuè)”是一種編管樂器。“言”,郭沫若認為是一種單管的吹管樂器。
此外,甲骨文中還有不少很像樂器名稱的字,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總之,商代的歷史面貌及其音樂文化,為歷史塵埃所遮蔽而失落千年,至近代則為甲骨文的發現和科學田野考古的發掘而證明了它們的真實存在,結合文獻記載的研究,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商代音樂文化的面貌提供了珍貴的依憑。
來源:歷史網